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Dec. 30, 2020

庚子年的省思

2021-2-12

送走庚子年,迎接辛丑年,是全球人共同的心願。

值此轉變之秋,看到雨中的小花,無懼風雨,依循著自然循環,也是永續的生命力。

願在此,祝福大家牛年行大運,牛氣沖天,牛轉乾坤!

2021-2-9

從世人一開始對庚子年的期待,到疫情爆發以來,從天堂掉落到地獄的那種心情,相信是每個人都刻苦銘心的一年。

總算要熬過庚子年,趕走這隻老鼠,不免還是要說一句,歷史的借鏡,是這麼的傳神、有效,卻被人類貪婪與無知的自大,小他人大自己的心態下,不斷的重演。六十年後的庚子,是否還會有人記起這件事...?

鋼鐵人的四大預言,是否認為未來的世界,不會再有類似庚子年的這種情事發生?

尊重自然、與自然共存的態度,一直是人類自負下的奢侈品,當然代價匪淺,全球的疫情受害,為何沒有一位科學家可以提出解決之道,只能預言未來,而不解決現在?只因為未來沒人會記得,現在是攤在陽光下的檢驗,就是畫龍與畫蛇的差異一樣...

過年前夕,先在此祝福各位,新春愉快,身體健康,也祝福大家新年快樂、發財!

 

2020-12-30

吵吵嚷嚷的一年,特別是這隻老鼠,攪得全球人心惶惶,終將過去了。雖然庚子是農曆節氣,至少告別2020也是大家的共同願望。願左圖的「壺裡乾坤」,帶給各位「福氣東來」!

一整年也沒見冬天的影子,在歲末寒冬,來個真正的馬威,「這才是冬天!」的宣示意味,氣溫驟降到個位數。好多的感觸與省思,今天來聊聊一整年的得與失。

根據 Ventusky 的預測
台北市的 體感溫度(這可以當成一個日記的概念,作為一個年度的註腳,台北的那一天)

昨天12/29
23:00 睡覺時是 19度

(下雪)今天12/30
06:00 起床時是 11 度、12:00 中午時是 6 度、23:00睡覺時是 1 度

(下雪)12/31
06:00 起床時是 3 度、12:00 中午時是 3 度、23:00睡覺時是 6 度

(下雪)1/1
06:00 起床時是 8 度、12:00 中午時是 8 度、23:00睡覺時是 10 度

(下雪)1/2
06:00 起床時是 11 度、12:00 中午時是 11 度、23:00睡覺時是 11 度

(下雪)1/3
06:00 起床時是 13 度、12:00 中午時是 13 度、23:00睡覺時是 14 度

省思2020,COVID-19是當然首選,無法被忽略,只是要從何談起比較恰當。COVID-19帶來的影響,從經濟面、政治面、文化面、產業面以及生活面等等,甚至宗教信仰都受到嚴重的衝擊。特別是宗教信仰,讓很多人似乎對信仰的虔誠度產生了動搖,互相間的信任度無形中慢慢消失,「義」這個字,已不再是人與人交往的重點。

政治面最簡單,COVID-19讓全球都看清楚,政客的能耐也不過爾爾。倒是有一種現象蠻奇特的,越是實施專制的地方,似乎防疫效果越好,是奴性的發揮?還是高壓統治的效果?這方面倒是強調民主主義的政治學家們,可以好好深入研究的議題。

病毒的威脅並不可怕,人類本身的理性與知識(被政客給掩蓋掉了),才是對應有效與否的關鍵。早期的SARS、流感、腸病毒等等,其實病毒無非只想找個宿主,好好的活下去。初期對宿主的了解有限,宿主本身的防疫體系也很盡職的打起防衛戰,結果累了宿主,承受不起的就掛了,但病毒也跟著消失。病毒在變,是想找到更好的環境,想要與宿主共存亡,那是摸索的過程。可惜!在圍堵與封鎖的思維下,這樣的條件找不到,結果只是讓防疫的時間無限制的蔓延。

對產業面的影響,不管哪個行業,現在最熱門的新詞就是「新常態New normal」。模糊性,不確定性,快速變化,已不再是個案或是特例,而是隨時都會出現在你我周遭的事情。如何應對?應變?迎變?預變?是一門新的管理顯學。

預測有意義嗎?從一開始就會出現兩派理論,有用論與無用論。

如果變化成為新常態,那預測還有價值嗎?

如果都不做預測,只是彈性應變,如果應變失效,是否一敗塗地?

這是一個值得好好探索的議題,對每個人,每家企業來說。企業經營強調可持續化經營,百年老店卻那麼的少,原因無他,環境變化下的犧牲者。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雖是至理名言,有沒有做好準備,卻是攸關成敗的關鍵,甚至影響到存亡。

預測有可料與不可料兩種,可以推估變化的演變的(如經濟發展,人口趨勢等等),與完全無法預知(如:地震、病毒、氣候變遷、恐怖攻擊...等等)。前者的確定性比較高,預測有其參考價值,加上知識積累,一旦模型成立,就具備某種程度以上的準確度,這種預測對於趨勢推估很有價值。

 雲端,以前只知道雲深不知處的詩句,有一種莫名的感覺,畢竟在台灣,要找個雲深不知處的地方,對都市人而言,那是不可能的任務。

盛行O2O的時代,另一個雲的出現,改變了世界,數位雲。就像觔斗雲一般,無所不在,也隨處可得,總有一個前提,「世界最遠的距離是離開了網路。」雲端改變了以前數位化的不可能,卻創造出更多的不可能。進入障礙低,低到甚至等於沒有,退出障礙高,高到不知該如何是好。提供雲端服務的平台,如果連永續的理念都沒有,那上雲的問題就不容小覷。

上不上「雲」,是個看似簡單,卻攸關企業可持續化發展不可忽略的議題。穩健度沒有一家平台可以保證,「微軟」、「Amazon」...都是一時之選,這些企業能保證服務不變嗎?Yahoo的消失,Youtube的廣告騷擾,Google官定「Google+」的平台...什麼時候消失並不足為奇,如何思考,端看企業本身的戰略與風險管理思維。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