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5, 2020

教育部篩選憂鬱症新生的意義問何?

談談今天的熱門話題,教育部想要篩選有憂鬱傾向學生

        今天在中廣新聞網上聽到一則教育部發佈的消息,為了防止美國校園事件在台灣出現,教育部想要針對今年九月入學大學新生,進行全面性的心理檢驗。一時之間,引起社會上廣大的討論,網路上更是一片的反對聲浪。雖然教育部發佈澄清稿說「大一新生憂鬱篩檢 只針對高關懷學生」,但還是無法讓人放心,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這個提案立意良善,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措施,問題是提案的目的為何?實施的可行性又如何?如果這些問題都不細加研究,貿然實施的結果將更可怕。首先

第一、首先第一個問題不免要請教教育部官員,所謂的高關懷學生的定義如何?是否已經知道這個族群的個體了?如果都知道了,那為何不直接進入輔導,還要來一遍診斷,這樣做是否會加深學生的自卑感?

第二、如果要全面實施,那不免要問一個最基礎的問題,有足夠的資源嗎?如果沒有,那草率實施的結果,如果萬一有個誤判斷,是否電影飛躍杜鵑窩的情結會出現?

第三、其實篩選有問題的學生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輔導,篩選只是找到個體,沒有經過輔導,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的。但問題來了,要如何輔導?如果沒有善盡保密措施,這個學生所受到的壓力更大於以往,是否問題將更嚴重。另外資源夠嗎?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濫竽充數的結果,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將不可知。

第四、當這些學生被篩選時,是否就被貼標籤了。台灣是一個很不成熟的社會,一旦學生被貼上標籤,恐怕問題就不容易處理了。

第五、教育部口口聲聲說會保密,但如何保密的了?有輔導的工作在做的話,一定會有一些跡象,那要學生如何以對。

第六、如果只是篩選完後,因為種種問題而未加以輔導,後果更不堪設想。

        其實這是一個典型的問題解決模式,當問題發生時直接就拿表象來下對策,所以衍生出很多更深層次的問題要因出現時,問題就棘手了,又是一個典型的鋸箭法。

        有很高的陳義,卻沒有很好的戰術運用,考慮事情也都只是表面化,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就想要實施,結果弄到最後,往往無法收拾。處理問題,必須從目的著手,確定是一個必要的任務,也確信有其價值後,應該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針對目標與策略,思考所有可能的方法(手段),條條道路通羅馬,各有各的千秋,必須考慮有效,省資源及副作用最少的方案。優缺點的充分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方案後,再開始發展行動計畫。在計畫執行過程,更要隨時避免副作用的產生,這就是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手法。

        其實管理也可以很Easy的,管理不只用在商業活動,政府機構、家庭生活、生涯問題等等,都是一通百通的。關鍵在於目的與手段是否釐清楚,否則把手段當目的後,那為管理而管理的問題就曾出不窮了。特別像這樣高敏感度的問題的解決,更是要考慮到是否會衍生額外的問題,因為那將會吃掉所有的努力成果。君不覺得這就是6 Sigma的問題解決思維?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