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y. 25, 2020

速成的背後就是類固醇

2017-1-31

又過了一個年,看到坊間一堆的雙創(創新與創業),連台大都開了DIMBA的課程,可見通俗如此,創新已成了街頭小巷的全民運動了。是福?是禍?難下定論,台灣大學 是台灣最高學府,況且如此大力的推動雙創,想必有其時代性,卻有隱隱的心痛感,大學到底該出世還是入世?特別是台灣最高學府的台大!!!

不管怎麼說,如果雙創成為全民運動,意味著創新活動已成了庸俗的賺錢工具,那份為何創新?創業的精神,可能再也不是重點了,內湖的那位宅神的公司狀況(經營不善,資遣員工),也就不足為奇了。到底創業的目的是甚麼?台大的教授們,與當今的執政者,難道就只是為了趕時髦?想要複製出像UBER、FB、阿里等那樣的企業嗎?曾幾何時複製賈伯斯的風潮才過,現在又如菜市場賣菜般的談創新與創業,那是台灣職場的夢靨啊!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可憐,自以為甚麼都知道更可憐,世界上永遠有探究不完的疑問,那就是創新的泉源。有人為財(大部份!),有人為名(鳳毛麟角!),有人是為了追逐一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衍申而來的,卻是讓別人懷念與感佩的情懷。諾貝爾獎的目標並不是既定的議題,而是從對人類的生活改善有所幫助的議題中,找到正面的力量,所以如果只為拿獎所做的研究,基本上無法進入殿堂。反倒是那些只為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不是為一己之私的研究,備受肯定。

這陣子大陸一堆年輕人瘋"設計思維",主要就是想要成為阿里第二。這群年輕人以為學了設計思維,就會出人頭地,出世發達。一句話:"工具不是重點,人才是讓工具有價值的元素"。買了一把千萬名琴,不彈,或是不下功夫,名琴終究只是一把琴,發揮不出價值的。反之,有很好的底蘊,基礎札實的琴師,普通的琴都可能將曲子的美表現出來。

一堆人學PMP,結果就是專案總是推遲下場,這就是南部某企管公司的生意經。學不會無所謂,有張執照好炫耀,帶不好專案再學習,總是會學到一招半式,結果就是學了半天的專案管理,還是雲深不知處,為何?專案管理只是一個工具,學專案管理的人,有沒有札實的管理基礎,學到的只是專業的運用,轉個彎就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今天聽到一席話,很能反應到這個問題的核心,管理就是這麼一回事,萬變不離其宗,原理原則最重要。過年期間疏於運動,對於平常還算是自我照顧可以的人來說,一個禮拜沒有動,是有點難受。接受推薦,去做了一個體適能的體驗。課程的內容容後有機會再與各位分享,倒是有個對談讓自己感觸良深。

與專家聊到體適能的運動,聊到國外的選手運動生涯都很長,而且受傷的機率相對低得很多。中國(涵蓋兩岸)的運動選手普遍運動壽命很短,曇花一下的成為台灣之光後,就再也見不到後續的成績了。王建民、林書豪、曾雅妮、.....多少的台灣之光,都在短暫的風光後,再也見不到亮麗的後繼?

看到國外的選手,不論多成功,後面的教練總是跟隨在身旁,隨時給於基礎功的必要糾正。人的物理結構就是看不到自己,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錯誤的動作慢慢形成習慣,結果跑樣了都還不自知,這時教練就是關鍵。企業經營也是如此,越是成功的老闆,越容易出現這種現象,結果組織的衰敗就此開啟布幕,慢慢地走到嘆息:"大環境不佳!"的感慨。

現在的運動,強調基礎體適能、加強體適能與專業訓練。高爾夫球、籃球、棒球等是專業技巧的訓練,少了基礎的體適能,身體機能難以得到全面性的配合,成就都是短暫的。這與管理如出一轍,很多企業在做教育訓練,或是很多人學東西的時候,就是喜歡學工具、技巧,至於基礎管理知識,不屑一顧。結果,學了半天,要不就是做錯了都還不自知,積非成是的結果,反倒懷疑工具的有效性;要不,就是學了半天的工具,用不上手,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有案例的,大致上就可以依樣畫葫蘆,一旦轉個彎,就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企業人資都會要求老師多給案例,最後卻甚麼也沒學會,只學到一些過去的案例。

很多老師也是一樣的不負責任,就是蒐集一些案例,就把課程打發,也不問到底給了學員是否正確的學習與足夠的基礎,到最後就是一鍋粥的問題了。花招十足,卻不知到底學了甚麼的學習經驗,應該很多企業有過吧!為何?學習要真的有效,先從基礎學起最有效,一旦基礎打好,以後學甚麼東西,都離不開原理原則,只是一些新的元素加進來而已,領悟自是不難。運動的基礎也是一樣,如果基礎體適能沒做對,後續的專業很可能會傷痕累累,或是到一個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