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y. 22, 2020

做點對的事,不要老是只求把事做對

台灣人的宿命--微利卻不知為何-II(智慧財產權產值逆差的原因)

吵擾的第九屆科技會議的結論是,張忠謀董事長感慨年輕人的理想不見了;科技會議產業界參與冷淡了;朱敬一博士認為產學落差嚴重,與如何運用專利;陳冲院長信誓旦旦的要提升智財戰略佈局,成立智財權公司.....等等,看似有好多的明燈在眼前,卻是一場蒙著眼睛的賽跑,還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就喊出戰略(可惜沒有目標的戰略只是口號,無濟於事),結果會如何,可以算得出來,這也是台灣人的宿命,鰷魚理論。台灣的專利件數還可以,問題是質量太低了,沒有甚麼技術含量,只是應用型的專利,無法創造大的產值。但真正的問題是???

首先想請教的是,如果八十歲了都還不想交棒,年輕人如何會有理想?(再高的理想都被澆熄了)一個沒有世代交替的地方,本身就是問題所在,周處除三害的道理於此。產業界為何冷淡?這才是關鍵,也是國科會的真正問題所在。一個對企業沒有貢獻,只是打高空的科技政策會議,如何吸引產業界的加入。當然產業界不長進也是問題,因為從來就沒有投資研究發展,參加那種會議,只有鴨子聽雷,一篇篇的論文,與一篇篇的研究報告,就如管中閔政務委員的人才流失報告,說了等於沒說,只是為政策緩頰而已,如此會議如何讓產業界產生興趣?

張董事長提到,第一屆科技會議決定新竹科學園區,看似成功,卻是問題的所在。一個國家級的政策,延續不到三十年就蕭條了,其中的道理很淺顯,只是不敢面對,重點就是沒有技術含量的科學園區,也是種下今日智財逆差的元凶。

台灣的科學園區美其名是科學園區,骨子裡只是科技產業的群聚加工廠區,根本沒有研究發展的影子,如何會出現有質量的智慧財產。矽谷與日本的京阪奈學園的設置,是以研究發展為主軸,而不是以製造為目標。但想進入台灣科學園區的企業,只是貪圖免稅與優惠措施,又有誰看上研究開發的環境與能量。一個沒有戰略高度、目標錯誤的政策,三十年過了,是可以好好檢視一番。

新竹科學園區帶來了電子產業的崛起,也為台灣產業創造了很高的產值,卻是傷害科技根基的主要原因。電子產業的高度群聚與標準化,讓全球化的問題(失業與貿易失衡)浮現檯面,就是集中於世界工廠帶來的各種問題。美國人徹底的覺悟,要解決美國的高失業率與貿易失衡,生產回流美洲才是正確的作法。加上大陸高漲的生產成本,與美國本土的生產成本已沒有多大的差距了,已有27%的企業回流,還有45%的企業正在評估,這樣的現象,透露出甚麼樣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技術發展已不再是重點,而是追求高效率的生產模式、與低廉的勞動成本。鴻海也看到問題的嚴重性,想要借重機器人來解決生產勞動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但都不是正途。現在已面臨到諾大的投資,但生產機種種類繁多,自動化效益不高;其次是沒有技術含量的發展自動化,很多關鍵零部件還是控制在別人手上;再來就是在如何的降低成本,還只是傷到基本勞工薪資,永遠只是代工的分,只能靠防禦性的專利來避免侵權,卻無法透過智財權來佈局,這就是困境所在。

智慧財產權要談的是質與量並重,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還要問有沒有能力做。這不是電子產業,有人把CPU開發得好好的,就是教你怎組裝來而已,而是必須找尋從來都還沒被發現的東西,才有可能得到價值高的專利。『何謂Discovery--你看到別人看到的,你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到的。』

『能、願、會』三個關鍵字,有能力,研究發展的能力、人才、與環境;願意奉獻於科學研究,為理想,不是為了錢財而努力的科學家,(似乎有這種價值觀在台灣活不下去,因為會受到立法院與在野黨的質疑,而無法生存);會表現,能夠將能力轉換成為有用的東西,提供給企業應用,提昇人類生活水平。這三個字是國科會科技政策的罩門,工研院的向下沉淪,沉淪到只能做市面上已看到的東西(可以立即變賣,Spin off出去開公司);要不就是開一些健保二代的企業省錢之道的課程,以增加所內的收入,完全的放棄Research的使命與任務。未來十年的技術預測在哪?技術戰略又在哪,是讓人好奇。(現在又有新案子在手,標到勞動力發展署的職能定義業務,可以多活幾年吧!

產業如果還是以製造優勢沾沾自喜,那科技會議自然會成為政府與學校的對口拜拜。產業不是不想參與,是無能為力。企業內沒有研究開發的投資,只有設計的團隊,要去聽這些戰略性的議題,是無法加入討論的。老闆如果無法理解R&D的意涵,沒有思考中長期的商品戰略,對這種議題自然興致闕闕,不想也不懂,何必浪費時間與精力。

如何鼓勵企業進行真正的R&D投資(不是現在的產品設計,那是小d,design),才是關鍵成功因素。日本政府會鼓勵企業進行十年後商品的研發;美國國防部會委託大企業進行20年後技術研發,都是以政府政策來引導企業投入研究發展的做法。放棄SBIR的補助是台灣智財權會不會跳脫智財逆差的關鍵之一,SBIR就像糖衣,讓企業飲鴆止渴,陷入到連研發都必要靠補助的地步,如何談智財權。(如果企業願意付智財費用,也是企業經營戰略之一,不是壞事,只要定位清楚就好了,就是不要再提這件事了!)

其次還是要重述個人提過的商品企劃,品牌的毛利率必須要有35%以上,前面談的東西才可能存在。要有這樣的毛利率,代工是絕對不可行,轉型與放棄代工迷思是首要。要做品牌,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商品企劃人才,才可能掌握市場需求,把市場與與研究發展結合,以前瞻技術來競爭,也才可能提昇研究發展的投資效益。依靠市場的元件與原料來競爭的企業,獲利都是短暫與辛苦的,因為大家都會Reverse & Duplication

台灣的科技政策已荒廢了好久了,該是重新思考的時候,遺憾的是這次的會議似乎沒有看到變化。以前專注於電子產業也是敗筆之一,沒有材料工業、沒有精密加工、沒有機械領域的投入及軟體基礎工業的研究(不是指應用軟體開發),台灣的產業永遠是軟腳蝦,有的也只是一兩家,而且是曇花一現(三十年對企業而言是曇花一現的短暫)。

精緻、小而美的境界在台灣不見了,要做大,卻大而無當的企業比比皆是。既然都已大了,卻還停留於中小企業的思維,自然沒有智慧財產的含量。電子產業已都是世界級規模了,卻還是口口聲聲要者府補貼,還是靠稅金來拱利潤,如何長大,如何斷奶,也是政府該省思的地方。陳冲院長大概急了,可惜卻沒有對症下藥,下的藥錯了可更糟,那是鰷魚效應的可怕後果。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