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14, 2020

策略目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Why?

從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角度,談談政府救DRAM產業的一場戰爭-II

談了半天,還沒有進入主題,為何個人主張DRAM產業不該救。現在就來談談此一問題分析與解決。

今天早上(2009/3/9)News98電台主持人陳鳳馨小姐專訪財經雜誌謝金河先生,談到有關DRAM產業該不該救的問題,個人很同意謝先生的看法,基本上該思考這個產業有沒有救的必要。個人認為DRAM產業不值得救的理由有幾點,分別為:一、目標錯誤;二、問題評估太草率;三、沒有整體的科技政策支持;以下就簡要做個說明。

一、目標錯誤:DRAM產業今天會走進這樣的胡同,除了技術能力有問題外,其實台灣企業的經營模式與賭性堅強,也是問題的源頭之一。每家企業都以市場佔有率為基本經營思維,總以為量大自然就有競爭力,殊不知這樣的競爭模式,把整個產業焦土化了。價格不斷的下滑,黑洞不斷的擴大,為了彌補黑洞,不得不擴大投資,設備不斷的更新,其實也代表錢不斷的砸入,但離賺錢之道卻越來越遠,以至於落入今天的田地。

這些問題原因很多,但IC產業從來不去思考一件事,技術進步其實才是IC產業最大的敵人。莫爾定律對IC產業的意義,該是很多學者可以深入研究的課題。試想從0.32製程進步到0.16製程,代表著產能增加四倍。8吋晶圓進步到12吋晶圓,產能又增加2.25倍。如此產能不斷的膨脹,市場需求卻沒有相對的提升,那就是挑明了供過於求。在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市場價格自然無法維持,在產能與固定成本的壓力下,只好降價求售,打起價格戰,甚至不惜流血,如此產業如何有救。

而這次政府的政策卻是以市場佔有率60%為目標,提升競爭力,看似方向正確,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結果還是難以避免價格戰的窠臼。競爭力如果來自於市場佔有率,那將又是一場焦土戰。當你自認為是世界第一的時候,別人也群起效尤,下一波的產能過剩將更形嚴重,那是否意味著價格崩盤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如此要談賺錢,只會益行辛苦。一個不會賺錢的產業,只能說是民族產業,就是一個我們有DRAM產業的『爽』,其他都不再重要了。

政府要救一個產業,基本的邏輯思考只有一個,何時站起來,自給自足,甚至可以談永續經營。如果只是抱著枯且一試,不救的話失業率會很難看的心態,那救下去的結果,只會帶來更多的資源扭曲與信心的淪喪。昨天中華棒球代表隊在經典賽中,連敗兩場,倖然提前回國,是必然還是偶然?不一樣的產業,卻有同樣的問題,將來還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狀況。

二、問題評估太草率:DRAM產業落入今天的田地,是否真的是無可救藥?答案應該可以從很多面相來找尋。DRAM虧損連連,但下游廠的DRAM模組廠卻是獲利豐碩,其中原因何在?是利益輸送?還是代工企業的宿命?有些DRAM公司的老闆,自己成立DRAM模組公司,DRAM虧錢,但模組賺錢,對他而言根本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如果這些DRAM廠倒了,將來要靠國外的晶圓來組裝,那是否還會有競爭力,恐怕就有得看了。這樣的問題政府單位是否也要負點責任,沒有監管機制下的台灣股票,害的都是投資者。政府會不會在機制上改善,讓類似的問題不再出現,否則誰又難保不會出現下一個DRAM。

其次DRAM產業的最大問題出在技術。幾家DRAM廠,就是因為只強調代工,總以為只要把價格做便宜,其他的都不是重點。至於技術,花錢買就可以了,有錢還怕買不到技術。這樣的思維,讓善於拼鬥的鬥雞文化,充分的表現於此一產業。短視、不做長期耕耘的速成經營,對一個需要高度Know How積累的科技產業,做成生產線與傳統產業有何差別。

拼價格,最後拼到虧錢也要賣,因為設備投資都砸下了,產能太大,不做,虧更多;虧錢,所以難以進行需要看長的投資研發;沒有研發投資就沒有技術,自然只能向別人購買技術,付高額的權利金。加上購買技術,本身也沒有足夠的生產技術人才來移轉技術,成熟期間長,結果投資回報就拖延。在價格不斷的下跌,產品又要付高額的權利金的雙重壓力下,只好飲鴆止渴,更加擴大經濟規模,問題就沒完沒了了。

在九零年代,是一個資本密集的產業結構,資本可以左右很多事。科技進步神速,設備投資與人才投資需錢孔急,資本在此環境下大肆遊竄,有錢能使鬼推磨是最佳寫照。但進入21世紀後,資本力不再是重點,一些遊戲規則都被台灣企業破壞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人才力與技術力當道。這兩種核心能力,剛好就是台灣企業的痛。政府以為只要逼國外大廠把研發移到台灣,或是設立研發部門,那我們就可能擁有自己的技術了。

這種想法實在太天真了,政府主事官員大概還不知道甚麼叫做研發。如果那麼簡單,為何不逼工研院做。已經有這麼一個龐大的研發團隊了,為何還必須就教別人?我建議宣明智先生不妨先思考如何技術生根這個問題,否則這個產業的前景還是不樂觀。投資研發,除了錢以外,人才、環境、價值觀與策略缺一不可,而這中間台灣除了錢以外,幾乎沒有一樣是夠條件的

說到人才力,台灣企業都會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擁有一流的技術人才,而且是高科技人才,那不是正好嗎?這種看法其實很膚淺,台灣的人才力是很薄弱的。從整體的產業生產力的角度來評估,就可以看出人均生產力其實很低。其次,台灣的人才,偏向生產性人才,對於快速、便宜的做出產品,大致上還不是問題,因為只要有SOP就夠了。但要做研發,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等這種創意型的人才,與台灣企業熟悉的產品設計是有天壤之別。這個問題,不只企業有待突破,連學校教育都是問題核心所在。

基礎研究及技術開發所需的人才,不是只懂學校所學的知識就夠了,一種追求解破宇宙真理的執著的價值觀,恐怕是台灣學校教育無法教導出來的。再說產品開發,對習慣於複製的台灣企業而言,依樣畫葫蘆,問題不大,但技術開發與基礎研究,是一點一滴,紮根的工作,無法速成的。這些問題的根本在於教育,而台灣在基礎研究育技術開發的領域,最欠缺的也就是這種人才的培育。

其次是環境面的問題。工研院不是標榜甚麼都可以,技術早已與國外等量齊觀了嗎?那為何還需要向國外買技術?以一個國家級的研發機構,況且做不出這類的技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問題出在開發支援環境。國人一般都以為研發就是研發,工程師與科學家是主軸,其實在研發投資裡面,有一種投資叫做開發支援環境的工作,才是關鍵。

如果沒有一些技術預測,未來趨勢走向的評估與市場的趨勢規劃,投資就如同盲人不用柺杖過馬路一樣,險象環生。這樣的名詞對國內企業與政府官員而言,是一個陌生又新鮮的玩意兒,但對於技術生根,這是一個無可討價還價的一塊。這些問題都不去討論,只談要投多少錢,這樣的方案如何讓人安心?

另外一個最基礎的問題就是台灣沒有IC產業。很多人都會不以為然,那台積電與聯電又算甚麼。這兩家我只願意給他一個IC代工廠的名稱,而非IC產業。君不見,台灣IC領域百分之九十的設備都要仰靠外人,就只有一家企業--『美國應用材料科技』,如此高度集中的結果,就是產業的差異化根本不存在。高度標準化的產業,最後的一條路還是經濟規模,結果又回到老路。

台灣不是沒有人想要踏入此一領域,高附加價值的設備,台灣的企業根本做不來,只因為台灣的科技政策少了好幾塊。機械產業與材料科學為何如此重要?打個比喻:機械就像人的骨骼、電子好像人的肌肉、軟體儼然是人體的神經、資金是人的血液、材料就像人的細胞、管理就像人的大腦一樣。一個沒有骨骼的產業,軟趴趴的站不起來。

台灣政府的科技政策,在精密加工、機械、與材料科學等方面幾乎是空白的。也就是台灣的科技政策只看到外在美,沒有內在實力。電子產業可以快速拱大市場規模,讓經濟數字虛胖(因為沒有賺到該賺的合理利潤),怎麼說也不願意花幾十年工夫紮根(因為屆時檯面上的人物早就不見了,功績何必留給別人)。欠缺這些產業之母,當你把產業搞起來時,只是幫一些後進國家帶路而已,屆時無論在勞動力與資本力方面,競爭的原點又出現了。台灣有個台積電,大陸就來個中芯電,這些的問題,不知政府官員是否知道?還是明知道卻不敢說,因為這些科技政策都需要很長的時間的積累與內化,對於意識型態當道的台灣政治圈,沒有人會做這樣的決策的,所以說台灣是一個沒有根的產業型態。

一個不會賺錢的產業,那政府還要救嗎?有人會說台灣不是只有DRAM產業,還有龐大的PC產業,沒有DRAM產業對PC產業的衝擊會很大。如果這樣的觀點成立的話,那為何PC產業不去救DRAM產業,反而需要政府用納稅義務人的錢去救私人產業?台灣人用低廉勞工與微薄的利潤去補貼國際上先進國家的消費者,別人吃雞腿,台灣人喝雞湯(或許國人會認為雞湯比較營養--鄉愿),PC便宜不是台灣人的功勞,是台灣企業的沒有社會責任的做法。PC產業讓環保變得更遙遙無期,產品不再是因為壽命終結,只是因為不夠新,浪費的資源由地球承擔,這些都是此一產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台灣彈丸之地,居然要背全世界的便宜PC與通信產品的擔子,有此必要嗎?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