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18, 2020

策略規劃最重邏輯思考

管理的基礎,計畫篇-IV(策略規劃-工具-IV)

看到這些國際大廠的策略規劃,不得不佩服其細緻度與精準度。台灣企業就是捨不得花小錢,結果損失大利益。去年九月國際運動器材大廠愛迪達從大陸蘇州撤退,最近又聽到Nike從廣東生產據點撤離,這些大廠進行這麼大的戰略,絕非一天之內的即興決策,一定經過很長的策略規程序,倒推來看,意味著這些大廠早在一兩年前就看到大陸生產的可能面臨的問題,在適當的時機,打出最佳的戰略。

戰略與戰術也常是策略規劃上的問題所在,高度上的差異,戰略產生的影響力是全面的,會讓對手感受到壓力;戰術則不然,有影響力,卻難以撼動局面。台灣向美國買了一堆的戰機,F16或是更高階的,這些都只是戰術武器。雖然精良,但只要打出機海戰術,再好的飛機都難以改變局勢。

北韓雖窮,也受到全世界的封鎖與排擠,但只要發展出核彈,既使貴為美國總統的歐巴馬,也可能只好與北韓會談,這就是戰略武器。一旦擁有這樣的武器,才不會受到量多寡的牽制。企業的策略規劃也是如此,不是比資源多少,有沒有打出可以撼動局面的戰略,而不是一堆看似有用卻無足輕重的戰術。

策略規劃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展出KPI而已(這個名詞被誤導了太嚴重了,早期TQM時代,用的是『管理特性』這樣的名詞;更早的MBO用的是『目標:Objective』,自從平衡計分卡出現後,才開始用出現『KPI』的用法,其實都是同樣的概念),或是有個明確的戰略架構,或是行動計畫等等。常常聽到有人說到:「我們有很好的願景、我們有很好的策略,就是同仁的執行力不夠,或是資源不足....」等等的說詞,這就是把教科書拿來當武器的典型代表,結果自然責任都不再自己身上,那是資源與執行力的問題。

策略規劃的最終目的是做出一個可行、有執行條件的行動計劃,既然如此,當然不該出現上面所提到的藉口。借重策略規劃就是要改變這些條件,否則幹嘛要花那麼大的功夫,策略規劃是要花錢、花時間的。一旦策略定調,就必須轉換到目標的連結,並且訂出可以做為管理的指標(管理特性、KPI、目標都好,現在KPI當道,就以KPI稱之),以做為執行與資源分配的依據,同時做為績效評估的基礎。如果策略只看到空泛的文字敘述,沒看到可以用數字來評估,那意味著這還只是停留於方向性的子策略,而不是目標(強調的SMART原則)。記得前面提到過,目標必須涵蓋幾個元素:KPI、目標值、評量公式、數據來源、行動計畫與指導原則及衡量週期。這些東西沒有出現,策略終究只是空談,無法轉換為日常管理的基礎元素。

核心職能、職能缺口這些名詞為何會出現?是以哪個基準來評估(既然是缺口,基本上一定要有基準點才可難看出高與低)?評估缺口的目的又為何?...等等的問題是策略規劃最棘手的一塊。常聽到一些企管公司承諾客戶,上一天策略規劃的課就可以把KPI充份展開。.....這家企管公司要不就是神,要不就是笨瓜,因為還不知道何謂策略。一個策略規劃的程序,從頭到尾,就是不停地做的話,單單展開到KPI,最少需要十天的功夫(以一個十億元營收上下的企業規模來說),何況公司不可能停下十天不工作,所以正常策略規劃的一個周期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策略規劃中還有討人厭的東西,就是策略、戰術、行動計畫、目標、使命等等的分辨。看起來都差不多,展開的時候常常會有上不了手的感覺。如果各位在展開策略規劃的時候,碰到KPI的連結,提出好多看起來是KPI,卻不知要如何評估的話,那就代表還沒找到合適的KPI。這個邏輯需要多訓練,並不難,就把邏輯搞清楚即順。

低價搶單,以提高營業額;增加產品開發數量;減少失誤的異常發生;善用同業結盟的優勢;提高產品開發核可率;增加工作效率;提升品質控管,降低異常率;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術;產能提升;檢驗及時及準確率;代工廠能力提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等等,這些看似KPI的東西,其實有很多是「戰略」與「戰術」,而不是可以做為行動計畫的目標,不知各位是否可以分辨出。一個原則,可以直接訂出明確的目標值,可以說出目標值訂定的意義,那就是KPI;反之,則是更高一層的戰略、戰術的東西。

如:低價搶單是戰略,提高營業額是KPI,重點是提高多少,對總體戰略的連結是否恰當。如果總體戰略強調獲利,那這個策略就有斟酌的餘地,除非可以明確的提出目標值與總體戰略(獲利)間的正相關已獲得有效掌握,否則就不是好的KPI其次善用同業結盟的優勢,這是子戰略(Sub-Functional strategy,或許直接稱之為戰術)的一環,不能當作KPI來看,因為無法直接訂出目標值;提升個人專業技術,也是同樣的道理。

把這個問題釐清後,訂出來的KPI才有意義,也才能看到策略規劃帶來的經營管理的爆發力。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KPI不是一個KPI對照一個策略,一個戰略有多個KPI來支撐也是常有的事。績效管理最怕的就是單一KPI,很容易引導為了KPI而忽略了其他該做的事,或是產生傾斜的現象,平衡計分卡的四個構面設計,也是著眼於此。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