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8, 2020

能力投資與全員參與

品質的意義-5 全員參與與自我能力投資

從QCC到TQC,再發展出TQM的架構,正是全員參與的進化論。QCC從小集團改善產生的品質意識,加上主管級的QC-Story的TQC活動,讓品質管理落實於日常管理。最後從市場的宏觀角度,以標竿學習的方式,不再只是以眼前的績效為滿足,發展到願景經營的TQM模式,是Category J Strategy的代表作。

系統觀明確,加上五S、改善、SPC等工具的運用,PDCA管理循環呈現源源不絕的改善動力,讓企業對於未來的不可知,有了更穩健的對應之道。每每與電子產業的經營者談及中長期計劃時,換來的總是一句:"現在的世界變化這麼大,計畫趕不上變化,還做甚麼中長期計畫!!!"

就是這句話造成台灣的現況,動不動就出現無薪假的現象就是這樣的思維造成的。曾經受到一位日本前輩的指導,也曾為這句話困惑過,向前輩請教中長期計畫的意義時,那位前輩笑著說:"做了中長期計畫,隨著環境變化,可能需要常常修改中長期計畫;不做中長期計畫,等於每天都在做中長期計畫!"

日本不景氣二十年來,雖然看到企業有些變化,但基本上還是維持正常的基調,研發、訓練、計畫都還是一如往常,GDP也還是維持高度的水平,原因何在?有好多的原因,但中長期計畫是日本人最值得學習的部分。日本人統治台灣六十年,現在很多的公共設施的計畫都在日據時代就已規畫好的,這就是中長期規劃的力量。

「洞察先機」、「前瞻思維」、「有效手段」與「依法行事」是身為管理者的必要條件,其中的洞察先機就是要看得遠,對於景氣的變化,自然有其一套對應的邏輯。台灣企業就是欠缺中長期計畫能力(想做也還不見得做得出來),才會動不動就只能以無薪假來應付。

採取凍結人事與遣散的手段來降低成本的企業,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特別是服務業。美國的Cycle city這家大型連鎖店,消失在市場上就是因為採取減少人員,造成服務品質變差而最後不得不以倒閉收場。實施無薪假的老闆或許會為自己的英明暗自偷笑,殊不知以為企業帶來了未來經營的危機而不自知。

一個把員工的機會成本不放在心上的企業,用到的員工都自然會練就一身"裝忙"的能力,公司只要碰到不景氣,就用無薪假來對應,也根本不會去評估人力資源的價值,慢慢的,沉淪的力量站上舞台,企業卻在慢性病的摧殘下,失去經營者該有的警覺性,查覺不出問題。

市面上管理工具充斥,會讓人有不知如何選擇的感嘆。追新族的台灣人思維,個人會建議要好好的檢討。不管6 Sigma也好,精實生產也罷,或是TPS、JIT等,其核心都離不開TQM的基礎技巧與理念。台灣企業不思往下紮根,卻只是想要用一瓶潘朵拉的噴霧劑,讓樹葉茂盛(迷信世界最大,大者恆大的想法),是不切實際揠苗助長的錯誤觀念。讓員工建立品質意識,發揮該有的生產力才是根本。

台灣企業的最大問題在於生產力不彰(台灣企業的生產力如果沒有提升三倍以上,都沒有競爭力可言),與ROA太低,而這兩個問題又是根本的經營績效不彰的現象,才會出現薪水偏低的微利經營。員工的生產力偏低,出自於老闆的錯誤觀念與不會用人,只希望員工聽話及不敢用有用的人所造成的。員工之所以薪水低與動不動就要接受無薪假的震撼教育,是因為本身的不學習與錯誤觀念所致,總以為工作努力是唯一,卻忽略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及疏於學習的結果。

西方國家的上班族是以能力作為爭取合理薪資的基本條件,自我學習與自我投資是必要;台灣的上班族是以證照做為跳板,實力不是重點,加上聰明會變巧,只貪圖輕鬆與以做人為最高指導原則,自然無法取得老闆的尊重,因為那是奴才的特徵。

我尊重、自我投資,以效率與老闆爭取績效是台灣企業必須改變的現況。揣摩上意,聽命行事的時代該放棄了,讓老闆體認到薪水是員工自己賺的,不是老闆給的,才有可能根本改變無薪假的錯誤思維。TTQS的推動,希望塑造一個讓老闆與員工共同成長的平台,可惜好多的老闆還是沒有體會勞委會的用心。很多的勞工還是只希望有個穩定的工作,卻不想多學習。對自己投資,以生產力來爭取更高的生活水準,才是台灣整體勞工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標。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