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y. 6, 2019

少了理念的企業經營,短視剝奪了經濟力

好久沒有回頭看看自己的文章,想說時代轉變如此之快,老掉牙的話題,可能沒人喜歡吧!仔細看了內容,發覺到幾年前寫的文章,與眼前台灣的困境,並無二致,是台灣社會停頓了。再把幾篇文章拿出來聊聊,這是一個充滿投機的賭場!

麥肯錫公布了一份報告,2025年十大科技會會改變人類生活,並創造33兆元的商機,一時間台灣又掀起尋夢之旅,那股賭性堅強之勢,似乎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態勢。燜經濟悶了許久,20多年來的代工型態,已到了窮途末路,突然間聽到這樣的消息,有誰不高興,歡喜若狂?

『在這一波的科技變革中,未來的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台灣有很大的機會,這是台灣的強項....很多井底之蛙放出如是的豪語,包括國科會與科技處的那些人。似乎台灣的未來又是一片美景,光明再現,可以擺脫23十年來的沉悶氣氛。

為何說他們是井底之蛙?試想,當這些國際大公司或研究機構做出的研究,意味著這部份的技術已不再是新技術,很可能都已經是可以公開的東西了。這時的台灣,在基礎條件都不具備的狀況下,一路追趕,也只能靠買關鍵部件或是材料來組裝,還是只能停留在組裝技術的層次。等到追上了,只是另一個微利時代的歷史重演。

基因排序從做一次幾萬美金到如今的幾百美金,才多久的時間。將來可能會到幾十塊美金而已,以後不是只有安裘莉小姐可以,一般人都可以做基因排序檢驗,比起健診要便宜、有效得多了。如何追,都只是接到微利的後段班,於事無補。一個沒有技術預測能力的國家,只好乖乖地跟著世界趨勢走,那是必然的結果。並非不好,只是不要太樂觀了,結果只會傷到年輕人的幸福與未來(搞不好2025年台灣的薪資水平還脫離不了22K這個水平,那就可以證明台灣企業根本沒有技術,只是微利世界的嗜血者,一個利用低廉勞動力支撐的經濟體)

先進國家花了多少精力,投資於未來技術研發,反觀台灣企業,又有幾家企業真正的有做到願景規劃?(杜邦的中長期計畫兩百年,聽到的人都嚇了一跳,那是唬人的吧!是貨真價實的中長期計畫,是兩百歲企業的風範)一堆口號式的標語,就以為有了願景,沒有願景的驅動,企業如何會投資到十年後的世界(世界變化太大了,預測根本沒有用....,這是很多經營者常用的論述。如果這句話正確,那為何麥肯錫這份報告有價值?)洞察先機,前瞻思維,有效手段,依法行事的基本條件,我們少了甚麼?十年後的顯示技術主流為何?有人想過這個問題嗎?TFT LCD還能活多久?這才是國科會與科技處該思考的重點。

一個Micro projection讓台灣倒了多少企業,存活者也不過停留於微利代工的腳色,虧損連連(一家X光公司虧損連連,突然看到虧損縮小了,股票就開始狂漲,這樣的產業環境,如何帶動科技的發展?)。沒有前瞻技術研發,就沒有材料科學與關鍵零組件能力,自然只能追趕跑跳碰的在組裝上發展,殊不知組裝是低附加價值的一塊。技術預測是國家科技政策的領頭羊,遺憾的是台灣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連工研院都只能做世界上已發表的東西,根本提不出世界首創的觀念,這樣的窘境,還能說國科會有用嗎?

3D Printing是熱門話題,各位是否知道,這是1980年代發展出來的技術,是為了同步工程縮短產品開發時程發展出來的設備,透過熱硬化樹酯的輸出,可以大幅縮短Mock up的製作時間。記得外貿協會(當時辦公室還在松山機場內)曾經在1989年買了一套熱硬化塑膠成形機(當初是天價),沒人知道如何使用,用於何處,其實那就是現在談論的3D Printing。當初外貿協會買了那套東西回台,根本不會用,結果還是淪為報廢機器處理掉。

30年前的技術,現在看起來成熟多了,是何原因?材料科學的進步與電腦處理速度的快速進化。3D printing的最大商機不是Printing,也不是硬體,是材料科學,可惜這是台灣最弱的一個環節。政府不投資材料科學,是因為短視(選舉壓力);企業不投資材料科學,是不知(買得到的東西,幹嘛要花錢自己做,把錢拿來炒房,不是效益大多了嗎?),短視與無知的相乘效果就是微利,但是又無奈。

政大溫肇東教授在幾年前主辦了一個2025年的趨勢研究(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offee),會中一大堆的論述,就是如何精準掌握16年後的趨勢,這些人天才的可愛,精準這兩個字豈是一個研討會拿得出來的,那就像馬雅的世界末日論一樣,不懂得宏觀的意義。臺灣無法做技術預測的另一個主因,是因為少了市場觀與人文思維,整個社會被誤解的科技綁架,腦袋裡只剩下狹隘的製造自我感覺。

研討會談的東西都是過時的想法,沒有未來觀的支撐,都只是現代技術的改良而已,除了速度加快外,難道就沒有別的了嗎?那才是可怕的變化。商品企劃這種機能,在國內有幾家公司有這樣的部門?麥肯錫肯發表、可以發表的報告,意味著這已是成熟、可被公開的資訊,已脫離了新的境界,只看如何商品化。

技術預測,一個台灣政府的痛,經濟部不敢承認的失敗。九零年代初期,曾經也投入不少人(32人兵分二路)、物、金,產官學研跨平台合作,分別到史丹福大學與日本野村研究所取經。六個月的研修,回來才發覺到資料庫欠缺,基礎平台未建,要做技術預測,根本無從著手。兩組人的報告有個共同點,就是六個月學到的只是入門。後來就不用說了,不了了之,技術預測又斷了線。

國科會想要重啟技術預測的大門,花了幾億元,從國外延攬知名學者操刀,無奈沒有人才與欠缺正確觀念,還是被一堆短視的KPI綁架,看到這樣的一份報告,也難怪那些人心裡暗爽,卻不知又可能是另一次的代工陷阱。人才、觀念、環境與產業的經營管理技術,除非願意面對嚴苛的願景與策略規劃考驗,做出正確的中長期計畫,否則只能說又是一個有夢最美的海市蜃樓。

台灣有47萬的尼特族(NEET),是何原因造成的?短視的政府與企業經營理念是元凶。當然父母也是原因之一,重點是一個只靠微利、低廉勞動成本的經濟發展,尼特族不出現也難。沒有跨機能的思維,只看到一個表面數字的經營或執政,這些都是必然的結果。教育與市場脫節,經濟與生活脫鉤,經營與社會責任斷鏈,....歷史定位與形式正義的迷思,是台灣無法跳脫困境的主因。少了尊嚴的工作,要年輕人勉強為之,那也是為政者的悲哀,可是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嗎?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