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8, 2020

無薪假是個遊走法律邊緣的撇步

從無薪假談企業的社會責任

當台積電與奇美提出無薪假的那一天開始,個人已感受到台灣企業主的一些技倆應該不久就會出台。果不其然,慢慢的,一些典型中國人企業的經營思維已浮現檯面了。甚麼是中國人的經營思維?簡而言之,就是變巧(台灣話)、刁鑽。從無薪假、到做三休四、到最後乾脆放長假,....等等,一波又一波的施策手段將陸續出台。

企業都無以為繼了,這些手段是必要的:這是一些企業主與官員為了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所用的最便宜的藉口。滿口企業社會責任,用的卻是「騙」、「拖」、「逼」、「脫」的戲碼,如何還能談神聖的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在碰到經營危機,或是景氣出現問題時,訂單縮水,工作量減少,此時採取一些措施絕對是必要的。問題是企業採取的手段是不負責任的「無薪假」,而不是考慮到社會責任的做法。今天要談的是「無薪假」透露出來的企業經營理念的問題,而不是針對那些企業。

「無薪假」為何會是一個問題?看起來企業經營者本身也是身陷漩渦裡,在維繫企業的生存,這些措施無可厚非。或許很多人會為企業說情,重點是企業的責任是甚麼?與「無薪假」後面所隱藏的陷阱有多少。

今天要不是勞委會主委在立法院被電,要不是輿論撻伐,勞委會主委甚至還說沒有基本工資的問題。幾天下來,勞委會也意識到事態的嚴重,不得不改弦易轍,才頻頻出現一些新的見解與措施。這中間有多少的問題待討論,今天不彷就來談談。

企業在不景氣時不裁員,採用「無薪假」,一開始還有很多人讚嘆,這是多麼的照顧員工啊!殊不知黃鼠狼拜年,沒安好心眼,慢慢的,休四做三的現象出現,員工收入已不敷生活所需,問題出現了。到底問題出在哪?首先,企業不裁員是真的考慮員工的生活嗎?還是因為不願意付那份遣散費?看來答案是後者。為了省下遣散費,以強迫休假的方式來逼迫員工不得不自動請辭,那公司不就省下一筆費用了嗎?

公司沒訂單,沒收入,採取此一方案,也是無可避免的措施,有何不可?或許企業主會無奈的質疑,這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所在。企業經營就是談永續,而環境變化是沒有固定的模式,有起有落,循循環環是永遠不變的真理。企業在賺錢的時候,是否會考慮到景氣不順時的應對之道,儲備糧草,是永續經營上的重要策略手段。日本人常常因為外界環境變化,一虧就是好幾百億,但都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再站起來,就是因為隨時都準備好池水備戰。

反觀台灣企業,只要賺錢就分給股東,把股價炒高,錢進股東與經營者荷包,公司只是一個空架子(完全靠流量過活,碰到一點風吹草動,狀況百出)。一旦景氣出了問題,要不就是讓其倒閉、要不就是向政府伸手要錢,至於員工,那更是企業的包袱,只想用最便宜的方法甩掉,那裡會考慮到,裁掉一份工作對社會造成的衝擊有多大,這就是口口聲聲喊企業社會責任的台灣企業的原相。

「無薪假」本來就是一個不該存在的東西,只因為主事單位的顢頇,與媒體的驕縱(News 98的陳鳳馨主持人,曾經大加褒揚台積電與奇美的「無薪假」措施)、及員工的宿命主義所造成的。員工進入公司上班,薪水本來就是不可隨便在沒有充分理下更動的勞動契約的一部分。員工領的不是時薪,是勞動契約的正職收入,不管有沒有上班,企業都該發足額的薪水,除非另有協議,雙方同意後才可能變動。今天企業運用「無薪假」手段,基本上就是一個鑽法律漏洞的做法,走在法律邊緣,其實已違反了勞基法的勞動契約的範疇。

問題是勞委會的顢頇,勞工的憨厚,加上社會上的那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反成了企業主的德政。要談企業社會責任,企業主本來就該採取裁員措施,趁此機會去蕪存菁,為下一波景氣準備。遣散費的支付,是社會責任的一部份,讓員工再找工作的期間,還有基本的維持生活的條件。因為企業經營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會賺錢,不賺錢是企業的問題,不是員工的問題。出了問題用逼退員工的方式來救企業,那只能說明企業經營有問題。

那很多的企業主或許會說,景氣不好不是我公司的經營問題,大家都是一樣。如果是這麼的想,那企業也不用標榜自己的經營能力有多高,那只是景氣帶給企業的機會,這不是社會財、機會財還算甚麼。既然企業取之於社會,當然要用之於社會,起碼也不該害之於社會。種種的面相來看,企業採取「無薪假」措施,本身就是游走法律邊緣,這樣的企業不用再自抬身價,高談企業社會責任。台積電從台灣政府身上賺取多少錢(稅金),遺憾的是居然做出這樣的舉動,只能說企業主沒有社會責任,只為股東負責,這樣的企業不足取。

企業三安為經營企業的最高目標,「安股東」、「安員工」、「安社會」,但台積電安了誰?只有經營層的那些人吧!「無薪假」,該回頭了吧!如果有良心的律師,是否該為勞工爭取這份尊嚴與福利,這是勞工該得的。

在此也有些想法分享給勞工朋友,以前個人也認為裁員對勞工的傷害很大,是企業不負責任,後來去了美國幫朋友看一家公司一段時間後,慢慢的發覺到這沒有甚麼不好。以前中國人的企業,強調和為貴,強調和諧,卻忽略了效率才是企業經營的根本。台灣整體產業的效率比起國外是低太多了,所以到最後就不得不犧牲薪資,結果只圖得一個和諧的工作環境。

如果企業經營上出現沒效率現象,裁員是換血的一個直接了當的做法,找合適的人,給更高薪水要求更高的績效,那整體的效率才會出現。為了一些人的無效率,結果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出現,結果整個組織的效能就無法提升,只好依靠低廉勞工來經營。

公司在經營績效不彰的時候,裁掉不合適的員工,是生存上無奈的選擇。相對的此時不裁員,只是硬著頭皮撐下去,結果讓公司陷入困境,也是不負責任的經營。而勞工也有選擇的空間,要更高的薪水是天經地義的,不需要犧牲薪水來拱經濟。經濟價值的呈現是因為有附加價值,而附加價值是以扣掉薪水後得來的,所以薪水是員工自己賺的,不是公司給的。如果有此體認,那自然會出現獎優汰劣的趨勢,整體的產業競爭力才有可能提升。

台灣的勞工必須覺悟,用績效來要求薪水,而不是靠關係來找事情。如果能夠有此認知,開始的時候或許會有一段痛苦期,慢慢的每個人不得不用既效來爭取薪資,那整體的附加價值自然會提升,整體的薪資水平才可以拿出去,否則動不動就認為薪水高沒競爭力的思維,將限制了台灣的未來發展。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