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y. 17, 2020

世上少了總統學院

被遺忘的19個管理定律-I(活力曲線)

住在台灣到底是『幸』或『不幸』?似乎很少人關注,個人的看法是,台灣人的日子,是『幸』與『不幸』交織的生活。台灣人的『幸』,就是健忘,台灣人的記憶,似乎就像颱風一樣,來得急、去得快,兩、三天的摧殘,哀鴻遍野似的吶喊,颱風一過,甚麼事也沒有了,這就是台灣人的『幸』。

會很快忘記過去的人是幸福的,可以很快地把不愉快的記憶抹掉。想想看,現在還有誰記得塑化劑、瘦肉精、黑心食品添加劑,就連最近才發生的金墩米事件,恐怕也被遺忘的差不多了吧!凡事往前看是正面積極的態度,也是人生進步的主要動力,但後事不忘前事之師,是不讓歷史重演的最重要觀念。忘得快不代表往前看,只是一昧地以新的事物來麻痺過去不愉快的經驗,這才是台灣人必須注意的問題,不要讓事件都存在宿命裡。

台灣人的『不幸』,是不斷地陷入在「鰷魚理論」之中。「鰷魚理論」是心理學者研究管理所導出的一種論點,鰷魚是一種小魚,群居的個性,就只是跟著領導,沒有任何的自我。碰到好的領導,一切OK,一旦碰到不好的領導,一個錯誤,整群鰷魚就跟著下地獄。

台灣人(嚴格說應該泛指中國人)不就是這樣的一種民族性。宿命論與盲從,往往在能力不夠的領導出現的時候,可能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候,老百姓卻要跟著痛苦好一陣子。一篇經濟學人的報導,馬先生被稱為笨蛋總統讓國人痛恨與羞愧。很多人為馬總統緩頰,也很多人義憤填膺地要去英國抗議,奉勸這些人不要再鬧了,那只會讓馬先生更加的受辱。馬先生也為自己下個定義,不管怎麼說,有個雜誌敢如此火辣辣的點出觀點,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是不是笨,是有很多的解釋,但該做到的都沒有做好,不也就是笨的另一種詮釋。不會審度局勢、優柔寡斷、討好百姓、政策反覆....等等不也就是現況的反應?中國人的揣摩上意與聽命行事態度,才是該檢討的重點。罵與笑都無法解決問題,逃避更是放棄改革最佳契機,管理的十九項重要的原理,在臺灣人的心目中,很多老闆不屑一顧,卻是台灣陷入困境的根本。接下來就來談談管理很有用的十九個定律。

管理定律很多,十九個定律常出現與您我的周遭,分別為:活力曲線(10%淘汰)、彼得定律、手錶定律、老鼠屎定律、不值得定律、金魚缸定律、洛伯定理、鰷魚定律、木桶理論、霍桑理論、超限效應、牢騷定律、刺蝟法則、鯰魚效應、海因里斯效應、250定律、阿爾巴德定律、7/38/55定律、科希納定律

當然還有很多的定律,像「測不準定律」等等,就先把這19個定律搞清楚,能夠避免就盡量避免,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首先來談談馬先生的問題,「活力曲線」、「彼得定律」、「洛伯定律」、「老鼠屎定律」、「不值得定律」、「鰷魚效應」、「250定律」與「科希納效應」似乎都在他的身上出現。馬先生專長在憲法與法律,對管理不熟悉是正常,但領導這個工作是沒有行業別的,也沒有專業,如果領導要談專業,世界上並沒有總統這個專業。

首先來談談『活力曲線』。大數法則告訴我們的事實是世界上是一個常態分佈的狀況最穩定。有進有出,是維持常態分佈的最佳方法。可惜大部分的企業,要不就是有進無出,形成老年化傾向的單邊型組織。這種組織的特色之一就是年輕人待不住,老人一堆,是最典型的人才斷層現象。

另一種現象是沒有進,只有出,特別是在組織變革,或是景氣不好,出現人力凍結的時候。因為人力凍結,沒有新人進來,新進人員的招募與訓練的功能會慢慢的退化,一旦等到景起復甦,又要大費周章地找人,卻因為訓練機制已退化,形成一堆老公司新手的情況,似乎企業又回到創業初期的那種嘗試錯誤的景象。

組織如何維持常態分佈,必須又正確且配合組織願景的人力資源戰略。不管景氣再壞,還是會有人才的進與出,以維持組織的中間份子最大化。讓後段的自然淘汰,或是以好的制度,讓員工也所進退是重點。GE在人力資源方面,採取的是以薪酬來鼓勵員工表現。

GE會針對事業主管評定績效,以ABC三類來區分。企業內的前20%評定為傑出的A級主管;B級員工的績效表現系中間的70%;C級則為後段的10%。A級員工的薪酬約為B級員工的2到3倍,而C級員工卻又隨時有被資遣的危機,如此維持常態分佈的做法,是組織活力湧現的重點。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