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y. 17, 2020

為何終身學習如此重要-領先學習

被遺忘的19個管理定律-II(彼得定律)

一個績效良好的工程師,升上去往往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技術主管;提升一個業績好的業務員,結果公司損失兩個人,這是當過主管或是老闆的人,常感嘆的無奈事實。為何?「彼得定律」在搞鬼,這就是「彼得定律」的現象。「彼得定律」在前面曾提到過,每個人都會被拔擢、提升到一個他無法勝任的地位

陳冲先生說過,他以前是個專業艦長,可以把艦艇帶得很稱職,突然升到了艦隊的指揮官,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這就是典型的「彼得定律」現象。一艘艦艇與一個艦隊的差別,就在於專業與跨機能協同作業。馬先生也是一樣,被「彼得定律」困住了。今天不妨再回頭來談談「彼得定律」。

「彼得定律」會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國人常常把專業掛在嘴上所造成的。一個人在專業領域,不斷的歷練與學習,可以把專業淬鍊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叫「專家」。重點是一旦被升遷後,忽然間失去了專業的施展空間。要不,就是緬懷過去的輝煌功績(好漢不提當年勇),看甚麼都不順;要不,就是緊捉住專業不放,結果就是大樹下好乘涼,自己卻被專業綁架了。

如果升遷到更高的職位,必須管理跨機能的專業團隊,問題更大了。懂得的領域敢管,不懂得的領域就不敢碰。要不,就是事事牽制;要不,就是放任不管,馬先生效應就出現了。陳冲院長當金檢會主委的作為,與當院長的思維,一直保持始終不變的做法,如何不陷入困境?

國人受到民粹的操弄,每每都喜歡以專業來評斷主管的適任性,也是陷入彼得定律困境的原因之一。高階主管是不需要懂專業的(總統沒有專業,世界上沒有總統專科),懂專業的高階主管很難有成就,就是因為不懂的人會懂得用人,懂專業的人只會用專業,自然無法發揮團隊的力量。天下的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事一個人做不了,再厲害的人,永遠只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值得稱許。

那不是矛盾嗎?績效卓越的人一升遷就會出問題,組織不就鼓勵反績效了嗎?不要誤會,也不要強詞奪理,要打破「彼得定律」,就必須依靠學習型組織。專業不是原罪,重點是沒有隨著任務的改變而調整,或是在升遷的過程,原有的專業已不夠用了,卻還不知道學習,自然難以突破。

人要學習、組織要學習,理論上,越高層級的人學習的力道要越大,高層成長後,底層自然會跟著進步。反觀國內,學習都只停留於底層的訓練,高層的人願意花錢給員工成長,卻不願意花時間,讓自己與時代接軌。主管觀念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下面的學習都只是福利,發揮不出戰力,結果只會怪教育訓練無用論。

先進地方的企業,越高層級的人越懂得成長的必要,會主動的學習。在中國人社會,受到官大學問大的根深蒂固的思維影響,當了主管就等於停止學習,組織如何不亂?馬先生如此,陳冲院長如此,部會首長哪位不是如此。以前公務員科長級的訓練,每年還有48小時,現在呢?以前專員級的每年要上63小時的課,現在呢?只因為沒錢,代價就是全國為一個『笨』字義憤填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永遠活在當年勇是最可笑的人生。

賽跑起跑,頭先動,身子才動得了,領導的頭腦不動,底層學得再多都是枉然,因為腳一動,頭不動,人就會躺下去。觀念不改,天天吵著專業是無濟於事。立法委員不懂,情有可原,因為那本來就是梁山泊的一群散沙。沒有知識、也不想學習,對他們而言,懂得多不代表會有好風評,會作秀才會博得好評,如何專業?(當領導要能慧眼識英雄,當民意代表要會演是英雄)但行政團隊不懂的話,問題就大了,重要的是領導人。

馬先生沒有甚麼好抱怨的,該抱怨的是他把行政團隊定位於財經團隊,自然會走偏,只因為這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專業主管。一個國家的行政團隊,要的是全方位的施政,如何談專業,要談的是各司所職又要能夠跨機能協同作業,可惜的是這些能力必須透過學習而來,不是專業過程積累出來的。

專業一百分、管理零分;比專業零分、管理五十分還糟。我們要的是專業帶一點、管理一百分的內閣,而不是專業滿分、卻不懂管理的TEAM(我們要的是TEAM work)。終身學習與時俱進的學習,是TTQS之必須存在的理由,可是跑遍全台灣,好多企業抱怨公司很重視教育練,也花了不少錢辦訓,得到的分數卻不高,主要原因就在此。

老闆口頭說重視教育訓練,本身卻提不出任何學習的計畫與動機,只看到框架式的訓練。而且對象只是底層人員,也只學技巧,觀念與知識的學習反倒不熱衷。主管觀念沒有打通(沒學習),一動不如一靜的思維下,不想改變的結果,部屬學到的技巧無從發揮,如何談績效。(Wal-Mart每年花毛利的7%於教育訓練上,IBM則是營收的5%)

為了避免被「彼得定律」綁架,正確的教育訓練的系統設計是,例如:協理級以上每年學習68小時,經理級58小時,副理級48小時,一般員工48小時的訓練政策。設計的著眼點在於由上而下的學習(也是Pre-Training的精神,ISO-9001:2015版01概論的(e)談的就是組織內成員的能力),全員參與,才是有效建構學習型組織的要點,也是打破彼得定律的唯一。可惜,大部分的企業(組織)並非如此,這也是彼得定律歷久不衰的主因。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