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Nov. 13, 2020

打開成本的潘朵拉!獲利之鎖(Unlocking hidden profit)

2020-11-12

「Cost management」,幾乎是每家企業都為之頭疼的一件管理工作,也是企業經營過程扮演重要角色的經營活動之一。然對成本管理的認知,大部份經營者都知道很重要,卻總是矇矇懂懂的霧裡看花。實施了很多Cost down的活動,十八般武藝盡出招,有沒有效?「看似有來卻迷惑,短多長空陷困境」,只能說是自求心安罷了!效果總是難以令人滿意(以薪資水平來評估,精準度更高,也具標竿效應),到底「成本」是什麼?應該如何管理?必須先有了正確的認知,再來談如何管理,會是比較系統觀。今天就來好好談談「成本管理」這擋事。

這個系列會先從「成本面相」談起,再來談談「成本管理」的內涵,接下去再談「成本管理的問題」,最後舉一些案例,談談如何「打開成本管理的潘朵拉」,拾回被埋沒在管理世界的利潤(Unlocking Hidden Profit,可能會有10~30%的空間)。

何謂「成本管理」?以經營方程式:「營收 - 成本 = 利潤」來說明,企業經營就是「開源」、「節流」兩個維度來決定勝負。

企業永續經營追求三安:「安股東」、「安員工」、「安社會」,也就是最近流行的「ESG」社會責任永續經營的概念。企業要三安,就必須靠營業利潤來維持。以此邏輯,經營管理賺取足夠的利潤,是經營者維繫企業長青的首要關鍵任務。

利潤的創造,營收屬於開源的部份,取決於行銷4P的範疇,與成本看來並無直接關連,卻有間接的關係,成本往往也是決定售價的一環。成本的高低,會形成市場上競爭的態勢,自然會影響銷售的定價策略,這是屬於間接影響。

節流的部份,就是成本管理。「成本」由「料、工、管」組成,看似單純,卻有一堆的陷阱,才會小鬼壞大事,考倒天下英雄好漢。首先談到原材料,以製造業來說,大部份的經營者都以「BOM cost」作為管理的基礎,邏輯上並沒有問題,卻隱藏很多看不見的成本(Hidden Cost 容後詳談)。

國際上的大企業,基本上都是採取TCO模式(Total Cost Ownership),已行之有年,也是決定企業獲利高低的關鍵要素。TCO在國內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還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概念階段。為何?容後再細部討論,首先來談談「BOM cost」的問題。

企業經營為何走進Cost down的死胡同?環境篇:

經濟發展過程,商業模式總是以經濟成長為成功的指標來設定。每年成長多少(GDP),成了進步與否的指標,追求成長也成了經營管理的唯一目標,一直到泡沫經濟的出現。當時的情境,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建,帶來高度的經濟成長,股價飆升,土地高漲,企業無不以擴張為基調。當時,營收成長利潤自然提升的思維,經濟規模創造了「大即是美」的論調當道。

特別是日本在戰後,為了刺激景氣,打著「消費是美德」的口號,也確實創造了日本第一的情境。然而受到泡沫經濟的衝擊,進入到失落的年代,日本經濟出現180度轉變。擴大營收已不再容易,不得不轉而步入保守經營的時代--控制成本的經營。營收無法成長,經費不變,企業的經營危機開始浮現,終將導致流血過多而死亡的困境。

營收無法提升,要確保利潤的維持,甚或提升,開始探索降低經費的策略,也就是Cost down的時代。景氣好的時候,經費的控制不是重點,在停滯成長的年代,卻成了經營的最大課題。這樣的場景在日本發生過,在台灣也以同樣的模式出現,只不過時間差了20~30年左右。可以說,台灣的經濟是日本經濟的縮小版也不為過。(雖然很多人不認同這樣的說法,總以IT慘業為範例,說明台灣企業凌駕日本企業為傲,其實把時間軸拉開,就是一個模式,只是產業與技術不同而已.....)

一般企業經營管理,成本大致上可以拆解為人事費用、廣告宣傳費、維護費、折舊攤提(辦公室、門市、廠房、軟體等無形資產等固定投資),以及材料費等等。談Cost down自然以這些項目為目標,著手降低成本。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