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Dec. 6, 2020

Unlocking hidden profit的重點

2020-12-6

Unlocking hidden profit的重點在於找出隱藏成本。企業內有多少成本隱藏在管理程序中,沒有一套分析手法,很難看清楚,個人給隱藏成本一個封號,是「最佳忍者」。

由上面的成本結構圖來分析成本,成本從產品規劃或是流程設計開始,一個不小心,就會出現過多的輔助機能,更甚者還會出現無效機能。看似合理,卻又看不到這些機能的必要性或是能產出什麼Outcome,結果成了不正常合理化的成本,也就是隱藏成本。

售價不會隨著內部流程或是產品規格變動的情況下,增加的機能,成了吞噬利潤的元兇,打開這些隱藏成本的大鎖,直接就是拾回利潤的有效手段,那如何打開這扇大門呢?

隱藏成本隱藏在產品的各個部位,與管理流程中,個別的分析難以窺全貌,必須以流程或是產品的任務來談起。傳統管理的重心往往以「個別流程最佳化」來看「整體流程的最佳化」的思考邏輯,自從供應鏈管理出現以來,發現到「個別流程最佳化」,「整體流程不會最佳化」;反之,整體流程最佳化,個別流程不會最佳化,只因為流程的階段會出現機能任務衝突的情況。

那要如何消滅這些隱藏成本呢?接下來就來談談如何打開隱藏獲利之鎖。

「成本」是什麼?表面上來看,就是由「料、工、管」所組成的投入元素。看似單純,卻充滿了陷阱,才會小鬼壞大事,考倒天下英雄好漢。首先從原材料談起。以製造業來說,大部份經營者都以「BOM cost」作為管理的基礎,邏輯上並沒有問題,卻隱藏很多看不見的成本(Hidden Cost )。以上圖來看,成本中隱藏很多的不合理成本,內容包括有:

  •  設計引起的隱藏成本有:(沒有做好DFC:Design For Cost)
  1. 過剩品質,
  2. 設計不良,
  3. 設計品質不佳,
  4. 過剩機能,
  5. 設計變更,
  6. 設計浪費(包括參數、公差的過度嚴格)等等。
  • 而製造過程也存在材料隱藏成本,譬如:
  1. 因為沒有充分考慮到製造條件的設計,衍生的製造成本增加(DFM/DFADesign For Manufacture/Design For Assembly)
  2. 合格供應商的遴選不當,衍生的品質成本與管理成本,
  3. 交貨過程的物流浪費,
  4. 生產排程的不合適帶來的庫存成本,
  5. 稼動率低,重工率高。

國際上目前盛行的採購管理,基本上都採取總持有成本模式(TCOTotal Cost Ownership),行之有年,也是決定企業獲利高低的關鍵要素。TCO在國內雖然以推動多年,卻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停留在紙上談兵的概念階段。為何?容後再細部討論,首先來談談「BOM cost」的問題。

  • BOM Cost有以下的問題必須注意:
  1. BOM的組成,存在不合理的物料
  2. 個別的物料,中間有不合理的成本被合理化
  3. 過剩品質或是參數過嚴的隱藏成本充斥
  4. 與經營戰略的目標成本無法連結
  5. 採購流程無效機能的存在,與流程設計上過度控制,或是流程管理未合理化衍生的成本(未能善用IT與流程再造)
  • Cost down的胡同-環境面

企業經營為何會走進Cost down的死胡同?經濟發展過程,商業模式總是以追求經濟成長為成功的指標。每年成長多少(GDP),成了進步與否的代表,追求經濟成長也成了經營管理的唯一目標,一直到泡沫經濟的出現。當時的情境,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建,帶來高度的經濟成長,股價飆升,土地高漲,企業無不以擴張為基調。當時,營收成長利潤自然提升的思維,經濟規模創造了「大即是美」的論調當道。

特別是日本在戰後,為了刺激景氣,打著「消費是美德」的口號,也確實創造了日本第一的情境。然而受到泡沫經濟的衝擊,進入到失落的年代,日本經濟出現180度轉變。擴大營收已不再容易,不得不轉而步入保守經營的時代--控制成本的經營。營收無法成長,經費不變,企業的經營危機開始浮現,終將導致流血過多而死亡的困境。台灣企業在經營彈性上,多了一個緩衝-西進,給台灣企業在困境中看到一道曙光,卻也因此出現經濟規模迷思。經濟規模帶來的結果就是供過於求。市場供給過剩,必須以更低的售價來維持,Cost down成了唯一的解藥,也是微利的必然歸途。

營收無法提升,要確保利潤的維持,甚或提升,開始探索降低經費的策略,也就是Cost down的時代。景氣好的時候,經費的控制不是重點,在停滯成長的年代,卻成了經營的最大課題。這樣的場景在日本發生過,在台灣也以同樣的模式出現,只不過時間差了2030年左右。可以說,台灣的經濟是日本經濟的縮小版也不為過。(雖然很多人不認同這樣的說法,總以IT慘業為範例,說明台灣企業凌駕日本企業為傲,其實把時間軸拉開,就是一個模式,只是產業與技術不同而已.....)

  • 如何打開隱藏成本(Unlocking hidden profit)

企業經營,除了製造成本外(料、工、管),銷售管理費用可以拆解為人事費用、廣告宣傳費、維護費、折舊攤提(辦公室、門市、廠房、軟體等無形資產等固定投資)等等。這些成本看似必然,卻也隱含許多的不合理作業,形成管理的隱藏成本。談Cost down自然以這些項目為目標,著手降低成本。重點是要確實知道成本的合理性與否,否則就只是一昧的亂砍,結果把品質都破壞了,這樣的做法不能稱之為Cost down,只能說是Grade down

上面的成本結構圖可以看得出來,紅色部分與管理費用,都包含隱藏成本,卻被合理化的隱藏在日常管理或是BOM cost中。如果把這些隱藏成本找出來,透過管理的手法,如:流程改善、再造,價值工程的導入等等,拔除無效成本,那才是真正的拾回利潤的做法(不會因Cost down衍生品質下降的疑慮)。

  • 打開隱藏成本有以下的做法
  1. 材料成本:透過價值工程V=F/C的公式,以機能展開,盤點產品的機能。以基本機能為核心,輔助機能的優化,去除無效機能,利用削除(Eliminate)、合併(Combine)、變更(Replace/Rearrangement)以及簡化(Simple)改善四大法寶,達到隱藏成本的消除。這是既有產品的做法,至於新產品開發的部份(成本設計,DFX),屬於成本企劃的範圍,本篇文章不多討論。
  2. 製造成本:同樣以價值工程的方式,著重於OEE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的提升,拔除無效機能衍生的隱藏成本。亦可以透過製程改善與工業工程(IE)的手法,利用改善四法寶,打開成本之鎖。
  3. 採購管理成本:屬於間接成本的範疇,利用供應商的策略合作,以流程變革為手段,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採購管理成本。這部份是採購4.0的核心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
  4. 品質成本:以TCO的方式來評估BOM Cost,讓管理單純化,消除因為供應品質不良衍生的管理成本,此部份也是企業隱藏成本最可觀的一塊。

成本管理對企業獲利而言,是最直接的反應。雖然增加營收可以稀釋固定費用的比率,往往因為隱藏成本的存在,固定費用也跟著水漲船高。有時也常常為了增加銷售量而降低售價,結果是增收減益,反而把行情破壞掉。

再說,一塊錢的營收反映到利潤,就是區區的幾個%的毛利。但成本降低不同,一塊錢的Cost down,直接反映到利潤,就是一塊錢利潤增加,如何等閒視之!打開隱藏獲利之鎖,就是把隱藏成本消滅,企業經營不該以微利為目標的!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