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15, 2020

有幾家企業真正懂得成本鼓臉

管理的首要--成本控制 分類:經營管理2012/01/18 22:02

成本管理,一般總被歸類於採購的範疇,要不然就是成本會計的領域,也不能說錯,卻因此讓成本管理這麼重要的活動被有意無意的忽略掉了。

如果請教一個問題"公司重視成本嗎?"相信沒有一家公司的經營者,或是員工會認為自己企業不重視成本,但企業真的重視成本嗎?這個話題應該說是台灣企業擺脫微利的首要課題也不為過,只是很多企業都自認為其成本管理已都做得很好了,微利只是市場競爭法則的必然,卻不知道有很多的地方被忽略了,只是經營管理不知道而已,才會出現微利經營的怪現象。

成本是甚麼"售價減去成本等於利潤"這個公式,大概是小學算數就學過的知識,誰都知道。再談到"成本"的內涵,材料、加工、管理費用,不就是這麼簡單的三要素罷了,有何學問可言?這大概是很多企業主所犯的最大錯誤,也是台灣企業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否則一旦微利成了常態,就更不利台灣企業的未來發展。今天就來談談此一部分--成本管理與企業獲利之途。

要談成本,首先就是必須把成本的正確觀念建立起來,也就是成本意識。上面談到的公式"售價-成本=利潤"是教科書上所教導的概念,卻因為這樣的概念,讓大部份的企業都陷入一個迷思,既然售價無法自己決定,那就只好降低成本(Cost Down)來維持利潤。

在這樣的思路下,成本控制得好,利潤是維持住了,但市場無止盡的售價下跌,慢慢的讓成本控制不再是那麼的隨心所欲,收放自如,結果就出現的情況就是:要不進入微利經營,要不就是降低品質或是服務來滿足成本降低的需要,結果陷入惡性循環的經營困境;另一方面成本控制不好,就直接步入微利的經營模式,只好進行更激烈的降低成本手法,最後只能拿最核心的部分開刀,就是找尋更低廉的勞力成本(低勞力成本並不是問題,卻是日本企業與歐美企業競爭力衰退的主要元凶,產業一旦空洞化後,就回不了頭了)。

成本管理定位在戰略層次還是戰術問題,就決定了企業是否會步入微利的必然。接觸那麼多的企業,大部分還是以機能性的觀點來看待成本管理。在組織內部設立一個專屬部門管控成本,似乎會被認為是多餘,甚或認為是背其道而行。能省則省,大都以成本會計兼做成本管理的工作,結果成了四不像(只有彙總報表,拿雞毛當令箭,預算至上及事後諸葛,只見結果,不見管理的影子)。

降低成本是屬於職能的領域確保利潤與創造利潤則是戰略領域的範疇,必須從經營理念貫穿到企業文化上,才可能看到系統化的成本管理體系。

"售價-成本=利潤"的基本思維在於利潤是隨著成本與售價連動,當售價的變動大於成本的變動,利潤就縮水"售價-利潤=成本"的思路則強調利潤是不變的目標成本與售價形成連動的關係,意即所謂的任務自動化。

打個比方,傳統的降低成本思維,採購人員一年為公司降低15%的成本應該算是利害角色了,但如果市場的售價下跌20%,那這個15%的降低成本的意義頓時蕩然無存。15%的降低成本是努力績效,無法應付變化的市場競爭,談不上貢獻度

採取戰略成本思考的模式的話,就不是這樣的被動,一旦市場售價跌了20%成本就必須連動的降低20%以上,才可能維持同樣的利潤。不是設定的目標,也不是指派任務,而是負責成本的人,本身就該具備的感度,會以利潤為目標,進行必要的降低成本措施。這樣的人才,是不需要發薪水的,因為為公司賺的錢,遠比薪水高出太多了,為何台灣企業不培養這種員工,讓人百思莫解?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