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Sep. 2, 2018

可持續化發展(BCP/BCM)

企業可持續經營—BCP(1)2011/10/20

一個世紀大地震,震出了許多的問題。日本福島311大地震後,讓很多的理論與實際交織著一股弔詭的氣氛,好多的話題搬上檯面,不可諱言的,企業風險管理也再次的被喚醒。BCP(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BCM(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稱之為雨後春荀也不為過,一時間汗牛充棟,處處可見此一話題的蹤影。今天就占用一點篇幅,來談談企業永續經營的一些觀點。

對台灣企業而言(嚴格講應該說對中國人而言),風險似乎是一種宿命的必然,既然是必然的宿命,那又何必強作愁。自古老祖宗告誡的『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說法,就是這種心態的寫照。在台灣,雖然天災也不少,但就是一年幾次的颱風算是比較常見。至於地震、或是其他災害,像SARS、禽流感等,只不過是偶發事件,要放在心上,那不是天天難過了嗎!

宿命論的普遍存在,企業經營哲學中,也就不會把風險管理當一回事。當然原因絕非如此簡單,以前只有代工,既使工廠垮了,要復原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可以很快的再站起來,這就是台灣人自比為蘆葦的主要原因。到處都可以見到蘆葦,卻看不到壯大、抗得了強風大雨的大樹。反正被踩了下去,只要踩的痕跡一過,又再欣欣向榮,這就是台灣產業的韌性。

對於日本人而言,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天災頻繁,地震應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家,加上與台灣一樣,身處台平洋區域,每年都要忍受幾次颱風的洗禮。與台灣企業不同的是,日本企業很重視傳承與永續,特別對品牌的珍惜度,絕不希望因為某種原因,讓一個品牌消失。由於這樣的緣故,日本人在風險的管理上,要比台灣謹慎得多了。

沒有甚麼就不會受到甚麼損失,這是一句玩笑話,卻也傳神。金融國際化程度低的台灣,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受到的傷害相對也輕。一樣,沒有品牌的企業,品牌的重要度也不足為奇,那就不必太在乎品牌的經營風險。連塑化劑這種東西都可以橫行台灣,事情爆發後,也沒有看到有甚麼公司啟動、或是把風險管理這個議題,列入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標,更可笑的是,沒有人把這個事情當議題來討論。才多久的時間,相信台灣人已忘得差不多了,塑化劑風波這件事,由此就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何台灣黑心企業處處,無所忌憚的賺取黑心錢的主要原因。

企業永續經營的重點很多,但最不為人知的當屬風險管理這塊領域,一個隱形、卻隨時可能發生的事情,有可為也有不可為的一面。企業永續經營可以從幾個面相來談需要性,以下就從幾個觀點來談談。首先就是決策上Yes No的選擇。假使有一天,天災、人禍帶來對公司經營上嚴重的打擊的時候,經營者選擇的是公司倒就倒了(No),還是不管發生甚麼事情,公司還是要朝永續邁進(Yes)

相信答案應該都是後者,不管發生何事,公司還是要經營下去。話是沒錯,問題是受到的傷害有能力復原嗎?萬一受到嚴重的損害,卻沒有合適的對應措施,結果還是不得不關門倒閉,那不跟前一個答案一樣嗎?永續人人想,百年卻路迢迢,不是想不想的問題,有沒有正面應對的心態才是關鍵。

即使經營者口口聲聲談危機意識,風險管理,沒有一套措施,只靠耍嘴皮子,這些問題並不會因此消失的。(Do nothingNothing Happened)

其次是股東權益。股東投資圖的就是回報,對於公司經營風險的關注度,當然要比其他的利益關係人都要重視。如果哪天股東問到,對於突然的災害發生時,公司有沒有一套對應措施,不知經營者是否能夠很負責任的向股東說明,公司在風險管理上的預防措施。

今天去花旗銀行辦一點業務,等理專的時間,隨意看的牆壁上的東西,發覺到有兩份文件,一件就是安全政策;另一件為緊急事故處理程序,這就是外商銀行的規格。相信很多銀行並沒有這些東西,牆壁上貼的盡是得獎的報導,或是廣告,對於風險的處理,又有幾位老闆在意。駐足了一點時間,是有點感慨,這種差異來自哪裡?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