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22, 2020

供應商風險來源

採購管理寫於2010/12/29 12:38        

供應商是採購績效源頭,採購的成敗都受到供應商的品質保證能力的影響,如何做好供應商的風險管理,將是採購的另一種任務。那供應商風險到底有哪些?如何產生的?與如何管理?相信這才是各位注目的焦點。

供應商風險來源有幾大類,大致可以分類為策略、履約、市場、績效與需求等幾種類別。簡單說明如下:

策略:策略是一種抉擇的藝術,從機會與風險中作出最適合的方向性指引,本身就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活動。所有的策略都帶著某種程度的風險,才凸顯其價值。企業的供應商策略也決定了風險的程度,單一供應商策略的風險與自由競標供應商策略都有不同的風險存在,必須在做出策略的同時,就該展開風險評估與管理的行動計畫,否則就容易落入Try and error的困境,把經營管理放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不利企業的穩健經營。採購在面臨成本壓力,降價無門的情況下,老闆最常罵的就是:『難道不會找別家?全天下就只有這一家嗎?』對老闆來說,供應商都是一樣的,特別是模具都是同一副,拿到那裏生產還不是一樣,殊不知,一副同樣的模具,在不同的機台上生產條件不同,結果就不一樣,產生的後續成本,大概是老闆始料未及的。選錯一家供應商的後患是無窮的。

履約:供應商的履約能力,或許用執行能力會更容易理解。供應商在供應基礎上,交期、生產、等績效,是否都能如約進行,或是有所隱瞞,是採購日常管理的風險領域。很大一部分的風險都源自於此,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的預防機制,無形代價絕非一般人所想像的10%的Cost down可以涵蓋得了的。

市場:品牌、財務與負面的曝光率,對企業經營造成的影響,是最難估計的風險。豐田汽車的爆衝事件,帶給豐田的是差一點把多年積累的品質形象拖垮。除了賠償與事後補救外,巨額的罰款與如何挽回消費者的信心,代價之高(據估約25億美金),前所未有。四年十萬公里保固的代價當然高,挽回企業品質形象,豐田這塊招牌的價值,是一百億美金都難以買到的。

績效:供應商的品質與財務課題等,有時也容易被忽略。品質問題幾乎是所有採購共同認知的第一關,卻是做得最不好的天下第一關。國內B牌的品質一直無法登大雅之堂,也與此有關。「太強調」與「不知道」讓品質問題成了風險的最主要發生源,是採購管理的根本(可惜國內很少企業會針對採購進行正確、有效的品質教育,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品質管理部門的事)。然財務風險這部分大概在國內就比較少採購注意到,原因很多,畢竟這牽涉到供應商的營業秘密。問題是一個財務不健全的供應商,對採購來說,就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受到傷害了都還不知道為何受傷。

需求:需求與庫存的變動。需求與預測,一直是採購與供應商之間的最痛。一個欠缺科學、有共識的需求預測,帶給企業的將是一籮筐的庫存與管理費用。業務可以不管、生管可以推卸、倉儲無奈的承受,卻是侵蝕企業利潤的元兇。

在全球化的浪潮推波助瀾之下,供應商風險又有了新的觀點出現,主要緣自於幾個問題:

資訊不對稱:片段、不一致的、或是一些無用的供應商的財務資訊

動態管理:沒有一套即時化的動態管理系統,無法意識到供應商的財務、事業狀況及管理的變動情況。從先進國家的案例來看,不良評等、訴訟等案件有增多的趨勢。

持續性管理:沒有運用時序性的資訊,或被忽略,只看到點的資料,難以判斷供應商的變化。遺漏供應商的可比較資訊,鎖緊底線,做好供應商管理,是採購必須面對的挑戰。

過去十年,很多看似新的管理模式被廣泛的討論著,是輪盤上賭運氣,還是最佳策略,似乎都被忽略了。成王敗寇的觀念來看此一現象,似乎難以說明一切,深入、正面的看待這些管理模式,才是企業穩健經營之道。看著元旦的晨曦,回頭來時路,琳瑯滿目的管理系統,是阻力亦或助力,不彷靜下心來整理看看。以下這幾種策略,相信每個採購都耳熟能詳,問題是真的理解了嗎?有充分的評估過了嗎?

供應商合理化

策略外包

精實生產

庫存最佳化

最佳資源配置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 

即時化(JIT)交貨排程

製造外包(Make or Buy)

很多人把系統管理的意義看得太狹隘了,總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學會一套工具、弄懂一套方法就萬無一失,殊不知所有的成功基礎源自於完善的規劃、準備與有效的日常管理。很多最佳構想的供應管理活動的卓越計畫,都還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只因為供應商是外部資源,難以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為之,必須懂得動態管理方得以有效控制。

供應商合理化幾乎是所有企業經營者都認同,也認為必要的策略,問題是一旦在面臨一些經營狀況出現時,供應商關係立即淪為採購壓榨成本的手段。甚麼共榮共存,甚麼單一供應商都不再是重點,不降價就抽單的強勢採購,結果多出來的只是供應商的利潤從來也沒有縮水過,企業卻越走越微利的怪現象,只因為其中出現一種成本--「報復成本」。

策略外包,一個蔚為20世紀最戲劇性的策略思考。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企業內不能外包的,大概只剩下CEO一人。外包是一種策略運用,運用得宜有其價值性,卻也有其基本的風險,如果只一昧的認為外包才是唯一的策略,都不去思考如何做好外包管理,結果只會帶來更多的麻煩。生活離不開MIC是美國人的感嘆,中國威脅論的直接受害是全世界都在Down grade。品質與價格,讓很多的格調不見,只因為外包管理不到位。外包是一種採購策略,大部分著眼於成本考量(也有著眼於技術或品質考量的案例),對處於白熱化的經營環境的企業而言,有不得不的苦衷,但如果欠缺有效的外包管理,那外包就等同於企業Down grade的代名詞,得到的只是微薄的Cost down,傷到的卻是有錢難買的市場口碑,如何輕忽得了。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