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22, 2020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採購管理寫於2011/01/02 12:02        

精實生產應該算是當紅炸子雞,說2010年整個台灣就是瘋精實生產也不為過。從中國生產力中心、中衛發展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等等單位把精實生產列為核心課程就可見一斑。精實生產是從豐田汽車發展出來的生產管理模式,與JIT(Just In Time)成了孿生兄弟,密不可分,是一種把生產系統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管理模式。

精實生產模式確實吸引人,可以做到零浪費、高彈性、有效率的生產條件。問題是很多人看精實生產,就是只想要學精實6 Sigma、JIT、看板.....等等,卻沒有充分的評估過,本身的生產能力是否已具備精實生產的條件。一個連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部門都無法裁撤的企業,是沒有條件做到精實生產的。精實生產的重點不在於內部的U型生產線或是APS(Advanced Production System)、流線、看板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等等,而是一套有效的JIT供應鏈管理體系。JIT的前提條件就是不需要IQC,交進來的東西都必須是好的,才有可能達到JIT的要求。整個系統的重點不只在於供應鏈的生產管理系統,供應鏈上每個供應商的品質管理能力,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點。可惜這幾個單位在推動精實生產,都把重點放在生產線,而忽略了供應鏈管理。

庫存最佳化這個議題,大概是供應鏈管理上最讓人困惑的問題。要達到最佳化的供應體系,即時化(JIT)甚至都還不夠,21世紀客戶已被慣壞了,隨時化(Real time & any time)才是重點。對於營業單位而言,隨時化的最佳解決方案就是廣設據點(渠道),讓客戶以最方便的方式買到商品,才是最好的顧客關係管理。然這樣的思維,立即破壞到庫存最小化原則,結果在預測不斷的被膨脹,啤酒效應讓庫存最小化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身為材料供應體系的門房--採購,也只能把庫存的責任往供應商推,一個新的管理模式VMI(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又出現了。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是歐美企業成功導入在SCM的一套庫存管理模式,是供應鏈管理中的一個關鍵要素。以價值鏈的角度來看流程,由供應商來管理庫存,無論在成本、彈性上,都有一定的優勢。對採購方來說,省下了庫存的壓力,但對供應方而言,卻增加了庫存與管理的成本,兩相加減,總體上還是降低了一些。透過雙方的協議,讓這方面的成本適度的反應,採購接受一部分的漲價(當然管理成本大幅降低,總持有成本還是下降的),構成一個真正的供應商策略聯盟架構。

沒想到台灣企業天才,對於供應商管理庫存只看到前面的一段,後面的部分就由供應商自行處理。結果不想也知,供應商不只要承受庫存壓力,連預測不準的風險都要吸收,如何善了。生物自會找出路,沒想到這句話也適用於台灣產業的供應關係,企業自有一套生存的道理,結果吃虧的還是採購本身。

庫存最佳化的意義不是最小化,而是有一套合理的做法,讓客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買到需要的商品,原則上要從供應鏈的底端,以流程管理的概念為之,加上庫存管理的物流系統運作,讓庫存水平控制在最小範圍,這中間的風險,是必須嚴謹以待,一點都無法放鬆的。

最佳資源配置當然是企業經營的最高使命,重點是是否真的了解價值鏈的關係。價值鏈管理告訴我們在流程中,每個工作的價值不一定一樣。如果以平均值的概念管理流程,那流程一定不是最佳的。個別流程最佳化,整體流程就會最佳化的傳統觀念已被打破,追求整體流程最佳化,個別流程絕對不會最佳化,這就是價值鏈的概念所在。資源最佳配置就是要把資源放在對的地方,不要浪費資源的限制性。這種道理大家都懂,然大部份的企業卻把採購這樣重要的資源,用於動口(殺價與催交期)與動手(品質處理)的業務上,在供應商輔導與供應鏈管理(動腦)上,反而投入資源不多,結果就是惡性循環,每天忙於處理異常事件。知易行難其道理在此。

內製或外包在國內這個問題的討論大致停留於老闆級的策略思考,而非機能面的戰略。以採購的任務來看,內製與外包本來就是供應策略之一,理應有機能面的考量,但在台灣這樣的問題,似乎沒有採購插手的空間,老闆一句話,拍板定案,其他的問題,就是擦屁股的事情,那就是採購的日常業務。(無法怪老闆,畢竟低層級的採購,老闆如何把經營層級的策略下放)

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策略,都是因為導入成功後,才被大力推廣的,為何在台灣(應該說是兩岸)會出現如此多的爭議?國民性與文化背景是當然原因之一,凡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特質,也是關鍵因素。中國人是Try and error一族,沒做之前,誰也不知道。誰知,Try and error的代價高得讓人難以想像。事先的風險評估,是避免導入新系統失敗的有效手段,卻被有意無意的忽略掉,畢竟經驗法則還是讓人沉迷的。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