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27, 2020

綠色採購到最終端

綠色採購(2010/2/7)

        綠色企業裡最關鍵性的一環,應該就屬綠色採購了。如果說環保的成敗與否,決定於採購環節也不為過。因為在整個供應鏈上,決定產品是否綠色的要素,是消費者驅動了產品的開發。如果綠色消費的觀念能夠深根,那綠色概念就自然形成,其他的如綠色施政、綠色理念都只是一個平台。反之,如果綠色消費的觀念沒有建立起來,再多的綠色施政與理念,終會為市場的錯誤消費與似是而非的競爭而失敗。

        要建立正確且宏觀的綠色消費觀念,絕非一朝一夕。經濟發展過程,都難免會經過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洗禮。一開始所有的主政者都會以經濟為先,在經濟掛帥的前提下,環境、能源、文化等形而上的東西都會被逼到一個看不見的角落,何時見天日,還要有很強的輿論聲音與覺悟者的出現,才會浮現檯面,此時才會有環保與文化等議題的舞台。連先進如美國況且不在乎京都議定書,何況這些開發中國家。

        綠色教育基本上是環保的首要課題,卻是最不被重視的一塊。問題是此部分不強化,所有的環保議題都將事倍功半,徒勞無功,所以綠色教育是綠色消費的基石。

        綠色採購這樣一個概念,其實涵蓋三大部份,其分別為政府採購、企業採購部分與個人採購。而企業採購部分又可劃分出營業性資材採購與非營業性資材採購,當然要再細分還可以把政府採購的那一塊個別劃分出來談。簡單以一個系統圖來整理的話,可以整理如下:

       綠色採購→政府採購

                        →企業採購→營業資材採購→製造資材採購(還需再加工)

                                                                →貿易資材採購(直接轉銷售)→物流、消費端能源消耗                                                             

                                        →非營業資材採購→辦公性消費資材採購→使用能耗等等                                                                             

                                        →設備、資產、等採購(LCC:Life Cycle Cost)

                         →個人採購→家庭採購

                                             →個人消費採購(使用、報廢、能源等等)

        雖然都是採購,卻因為各種類型本身存在的目標差異,衍生出不同觀點的採購行為。要談綠色採購,就必須針對各個不同領域,考慮其目標,才得以建其效。但不管怎麼說,綠色採購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就是節能減碳、減少物資消耗、資源再利用等幾個方向(GHG:Green House Gas)。

        由於綠色採購牽涉範圍很廣,受限於篇幅,本篇就專門來討論企業的綠色採購。很多人把綠色採購與GP(Green Partner)劃上等號,好像公司得到GP認證就代表已做到綠色採購了,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就如有些公司拿到ISO-14000的認證後,就認為公司已經是綠色企業了的錯誤觀點是如出一轍。GP只是綠色採購裡面的一個基本要件,得到GP只能說有六十分實力,要說已做到綠色採購,為之尚早。

        為何要有這麼高的要求?因為企業拿GP認證是為別人做的,受限於客戶的要求,不得不做,但企業文化根本就沒有GP的精神支撐,所以就會有一種聲音出現。曾經有人問過一個問題:『我們公司已經是GP認證,但我們有些客戶不需要GP的水準,那公司可不可以做兩套系統?(給不需要GP的客戶就依一般做法,要求GP的才勉強做GP)』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疑問,那就不要談綠色採購,因為您還沒入門,貴公司還是綠色企業的門外漢。

        綠色採購常聽到這樣的呼籲:『如果價格一樣的話,請多採購綠色產品!』立意良善,方法卻錯了,因為這樣的呼籲,好像就是說環保的產品一定比較貴,這是有待斟酌的問題。環保與價格之間的關係存在微妙的變化,此點留待以後再談。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