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17, 2020

這是一個VUCA的時代: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l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特質

Supply management Newsletter

(March 2020 Report) by ISM Japan and SMIT

狀病毒,90%的日本公司生產上的困難

開始轉移越南替代生產

中國經濟被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所困擾。為了防止感染繼續蔓延,區域交通封閉和分銷網路堵塞的情形嚴重。即使在辦公室重新開放,混亂局面可能還會持續一陣子。

由於許多日本公司在中國設有工廠和辦事處,此次疫情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也很大。許多公司依賴中國,如物資採購,並且已經影響到了內需公司。

2月13日,未來供應鏈諮詢產業採購研究所針對12,966家日本企業,就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以及供應鏈、物流和採購員工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了緊急問卷調查。在18日公佈了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對生產、分銷和採購的影響,69%的被調查者回答「有問題」,19%的被調查者表示「正在調查」,12%的人說「沒有問題」。 大多數回應「正在調查」的公司都回答說, 如果從中國交貨的延遲,也算作「阻礙」的話,88%的日本公司將在生產和物流方面受到「阻礙」。因此,新型冠狀病毒對中國經濟的震盪將對日本產業產生負面衝擊。

根據受訪者的意見,「零件的採購困難。與省內採購相比,省外採購難度更大。零件供應商剛重新開始,前景尚不明朗」。

應對疫情的對策包括「日本或越南的替代生產」、「使用現有國內庫存」、「尋找替代產品」。很多答案是「別無選擇」。如果在中國有模具,就很難將其帶到日本或其他的國家的替代方案,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製造相同的模具。

具體影響不僅由於中國主要和次要客戶停產,而且由於缺少聯絡窗口的負責人,因此難以確認資訊。此外,有些情況下,中國每個省份沒有批准工廠重新啟動授權,以及某些情況下,日本公司未能在最終裝運前進行內部檢查,導致出貨停滯。

似乎還有一種情況,即中國主要供應商由於工廠停工而出現工人短缺,工人短缺現象,無法向第二供應商訂購。此外,由於運輸網路中斷,也很難轉移到其他地點。只是希望早日恢復訂單。

【ISM Japan’s comments】

日本政府最終以「獎勵基金」鼓勵日本製造企業將其工廠遷出中國, 以執行「業務連續性計劃(BCP)」。豐田、本田和其他行業的巨頭甚至幾年前就曾試圖將中國工廠重新「上岸」和「離岸」,將中國工廠轉移到東盟國家;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的「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然而,這一趨勢仍然處於停頓。

【SMIT comments】By Anthony Liaw

對於台灣的製造業來說,幾乎都有在大陸設廠,沒有深入的問卷調查,難以直接說明影響程度的大小,但以台灣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超過三成的關係來說,說不受影響可能是過度樂觀。影響大小與時間多長,是企業必須密切注意的部分。

南向政策雖已走了四年,由於種種因素,並沒有很大的成果展現。此次疫情的衝擊,對台灣企業而言,以越南作為替代方案的戰略,可能緩不濟急,甚至可以說,步調太慢了。勞動力、物流、金流、供應鏈聚落等等,對擅長快速組裝的電子產業而言,聚落的形成,替代性方案還難以看到。

台灣政府在經濟紓困方面,有一些措施,但都還不夠具體,可能還需要有一些變化,才會促使主辦單位加快腳步。(目前為止還是以紓困為主,至於對後續的勞動力的影響與物資的管控問題,都還是混亂局面。至於大陸工廠的部分,只是採取鼓勵鮭魚回流,具體措施並沒有很明顯的作為。)

身為物料供應的先鋒部隊的採購而言,必須打破以往的思維,重新定位與調整。這次從上面的調查報告來看,大陸省市間的信任度已蕩然無存,人員的流動與物流都受到很大的非疫情因素的干擾,包括封城帶來的人為因素交通阻塞引起的物流問題、人員無法正常移動,順利回到工作場所帶來的勞動力不足、作業員無法順利歸位造成聯絡窗口不見了的資訊斷鏈等等的困擾、以及工廠生產受到很多非供應面的因素影響,增加進料的品質與交期的不確定,成本的因素更不在話下。

未來的一段時間,動不動在家檢疫可能不再是異常,對採購而言,聯絡窗口的變化,必須有更準確與更方便的聯絡方法,才能適時掌握資訊流。

供應鏈上的供應關係,不再是靠一只合約可以約束的交易,對於供應鏈上的整個物流與資訊流的掌握,採購必須更積極與主動的規劃與掌握資訊網路,建立起天線的角色,不能再以等待或是被動的問題處理來對應。(SRM)的建立,必須更積極主動。全新的供應關係管理與構建。

供應戰略與對供應商的整體的掌握程度,必須更宏觀的走在前端,以協助企業做到最好的市場對應。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