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15, 2020

品質驗證與驗收

        品質驗證的程序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應該屬於測試條件的設定。沒有一個好的測試條件,根本無法驗證出產品機能或是可靠性的市場符合性。譬如說:傳真機都有一個裝置─「多張自動送原稿」,一般有十張、二十張、三十張不等。很多人在測試自動送原稿的可靠度時,都以為既然規格是三十張,那就用三十張原稿,連續測試幾十遍,只要沒問題,就代表品質沒問題,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對可靠度的誤解。這樣的測試,只能測驗自動傳送機能,無法驗證產品的可靠度。

        首先必須先了解到,雖然設計上自動送原稿裝置可以傳送三十張,但真正客戶的使用環境依據使用調查的數據來看,使用一張原稿的客戶應該佔總體的90%左右、兩張的使用頻率約6%、依次遞減。因為使用的條件不同,滾輪摩擦的變化也會有所不同。如果只用一種條件測試,是無法測試出實際的需求。所以說,可靠度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瞭解客戶的使用習慣與條件。

        其次,客戶實際使用上,原稿也絕非只用一種紙張,從薄薄的35g的原稿,光滑的感熱紙直接當原稿,到150g的相片,都可能會被直接使用。這些不同厚度與挺度的原稿,其參數自是不同。另外使用的原稿也可能是用鉛筆寫的,也可能是複印出來直接用的,也可能是相片類的原稿,這些特性也會反應在產品的可靠度上。(諸君應該多少有這樣的經驗,辦公事裡的傳真機,有時候對某些特種原稿,特別容易夾紙,或是太厚的紙張,無法傳送的不愉快經驗。這些都是此一部分沒有設計好的緣故)特別是用鉛筆寫的原稿,或是原子筆寫的原稿,鉛粉與墨水常會沾在玻璃蓋上,以致於造成接收方收到的副本都會有一道黑線的現象。這是很常見的問題,卻被凡事大而化之的台灣企業給忽略了,所以Made in Taiwan本來就不是高級品的印象,也就難以被消除。其實相信不是企業不做,而是不懂可靠度設計管理的重點。但可靠度卻是品牌創造上最深層的一塊,如何能忽略。

        要想測試出這些參數的可靠度,單單測試用的原稿種類與數量,就該以一個三次元的矩陣來設計,才可能規劃出接近客戶實際使用的條件。這其中有幾個工作也是以製造起家的台灣企業所欠缺的,如使用條件的調查數據、市面上常見的顧客的不滿、產品提供的市場對象群的使用條件等等。如果此一門檻無法突破,台灣企業永遠只能創造品牌,而創造不出品牌價值,也只好永遠以微利自嘲。

        上面所舉的只是傳真機的一個子系統的案例,還有印表的部分、控制的部分、與操作的介面等。一個有效的新產品設計驗證,牽涉到很多的市場掌握與競爭分析,加上必須有充分的累積Know How,才可能擠身先進之林。

        品質驗證完後,還有一些重要的工作要完成。第一是驗證過程,一定會出現一些問題(包含設計、製造與行銷),這些問題的管理(PMC)也是驗證程序的重頭戲。產品設計告一段落,專案移行到製造階段,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問題管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移轉到製造,是必會帶來後續更多的問題,那量產初期的夢饜也就難以避免了。

        驗證的問題處理(PMC:Problem Management Committee),除了快速的Debug與Trouble shooting外,是否確實做到再發防止,才是關鍵。專案成員在這個階段,參數與數據的分析,應該嚴謹以待,切忌草率從事。此階段常用的表格應該有:Trouble Sheet(或稱Problem Sheet:P-Sheet)、PAL:Problem Action List、ECN等等,這些文件都是專案的寶貴資產,管理上要特別的注意。

        整個驗證完後,接下去的程序就是驗收。驗收也就是常見的設計審查(DR)程序,根據驗證的結果,進行設計驗收的可否判斷。驗收要判斷的層面很廣,所以只靠一些簡單的數據是不夠的。可靠性工程師應該依據測試結果,整理出一個完整的測試報告(QAT report),以利審查人員的正確判斷。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