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30, 2020

利益關係人

TTQS該何去何從 -4 

除了上篇提到的內部利益關係人外,教育訓練還有一些外部的利益關係人,對教育訓練的推動,扮演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力,今天就來談談外部利益關係人。首先先從企管公司談起。

企管公司:企業的教育訓練承包商,為彌補企業的教育訓練資源與能力不足而出現的行業,就以供應商的角度來看待即可。然企管公司本身的關注焦點在於賺錢,至於企業的理念與願景,那只不過是提供的產品之一,有無效果,不是很重要。在互相之間的利益關係不明確下,要有個延續性、完整性的教育訓練,是有其困難的。加上國內企業的人資,還存在以價錢與殺價做為本身績效的來源,有效與否根本不是考量的重點。在商言商,只要完成課程,任務就完成,這種心態對企業的辦訓,殺傷力很大。沒辦法,會殺價的人資都沒有好人資,這句話會使很多人不甘心,但確實情,因為知識無價。幫一級主管上課都還要殺價的公司,意味著公司的一級主管不值錢,主管的機會成本比起訓練費用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卻不思如何讓課程有效,只盯著那微薄的鐘點費,這樣的人資本身就不懂價值觀念,如何辦好訓。而企管公司卻不懂如何把價值帶給企業,反而以殺價為搶單的手段,這樣的產業如何建全、永續發展?

外部講師:台灣大部分的講師都是自由業的講師,只要企管公司有需求,就安排時間,這點與百貨公司沒兩樣,每家店都有同樣品牌的產品,結果就無法差異化,形成一個同質化的百貨商場。台灣企管公司的型態,本身就沒有養顧問與講師的能力,只能臨時找講師,結果把整個產業都給弄混了。講師有點像是以前台北橋下等工作的一群,等著雇主來尋找,有課則上,沒課當休息,也算是一種賣時間的行業。講師也因為如此,本身的專業素養反倒不被重視,就只是有訂單就接的應付,很難有系統化的思考。這種情形對於TTQS的推動是比較不建全的現況,因為講師無法固定的結果,意味著企業每次辦訓的結果不見得會有同樣的效果,那就形成知識斷層的現象。在先進國家的企管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班底,也有開發課程的能力(標準化課程,如卡內基或是彼得杜拉克的全方位經理人等),因為這樣才可能提供給客戶一致性的知識傳習,這才是教育訓練的根本,也是TTQS要求的重點。

輔導顧問:TTQS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很多沒有人資經驗的人,可以藉此平台,磨練出教育訓練的實務經驗。然資源有限,一年微薄的預算,根本無法達到歷練的效果。如果TTQS是以有經驗的顧問為對象,又出現價值評估的問題。在大量進用新的顧問的作法下,加上預算的限制,很多的新加入顧問難以有一窺TTQS殿堂的機會。如此情況下要執行輔導的任務,其風險自不在話下。顧問的任務是協助企業以正確的態度與觀念,建立教育訓練體系,並落實人力資源儲備的政策,以邁向永續經營為目標。顧問本身是一種志業,要有奉獻與分享的心胸。但以TTQS的現況來看,職訓局、專辦、分區企業對顧問的期待都有所不一,甚至連顧問本身也不清楚求的是甚麼,也就出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顧問如果追求的是一份工作(鐘點費),那我要建議顧問,TTQS的顧問是全世界最沒有價值的顧問,因為與工人的鐘點費差不多。如果追求的是理念,那就不要談太多,要以理想的情懷來輔導企業,不要計較太多的名利,否則會被誘導到浪費資源與時間的窘境。對於TTQS的理解,理想性要高於實務面,否則只考慮實務的標準體系,登不了大雅之堂。

評核委員:這塊領域的問題恐怕要比顧問嚴重多了。顧問輔導過程,好與不好,都還有企業自己操作的空間,但評核委員的素質高低,會誤導一個體系的發展方向。錯誤的評估,讓體系難以健全建立,但現況的很多委員素質,對TTQS的解本身就不夠了,對於企業的教育訓練實務,更有瞎子摸象的現象,對TTQS的推動,是必須靜下心來好好的檢討的一塊。要理解TTQS不是那麼難,卻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只要24小時的課上完就懂了。評核委員的條件與能力,也是系統標準化與國際化過程的一個指標性領域,如果不思考有系統、有效的培育,只以ISO稽核員的觀念來評選委員,那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ISO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為了應付國際客戶的需求,其他的Nothing,只肥了那些認證公司而已,又有何價值?(9/7日的北區校準會議中,評核委員提出來分享的很多觀念都有根本的問題,如果連這部份都還有如此的錯誤,那如何引導企業有個好的TTQS體系建置?)

職訓局官員:整個TTQS的最大後台老闆,也是之稱TTQS的最大一股力量,但卻有心無力。沒有一個充足的資源,在預算制度限制下,也只能盡力而為,提供一個平台與局限的資源。此部分如果能夠在角色扮演上,做些調整,或許會有更大的貢獻。

主計部門官員: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僚,把價值當草紙的一群,只抱著依法行事的大腿,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一個政府的官員,如果認定知識的價值是那麼的微薄,顯然的行政院喊的知識管理與知識經濟都只是做個樣板。如果官僚體系存在的目的只是互相牽制,那不如不要。政府再造喊了十幾年,看到的是組織結構的改變,根本沒有看到觀念與思維的調整,結果如何期待會有創新的思路。服務與管控,讓主計單位以為價值就是管控,以為是一堆的人靠著政府奶水長大,殊不知管控的成本大於創造的產出,那就是負面價值,不要也吧!

專辦人員:一個有理想,卻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單位,當然或許很多人會說是為了長久之計,看未來的機會。結構性的問題存在,就難以改變,既使哪天真的TTQS不得不開放給民間來操作,是不是都準備好了?恐怕也是個未知數。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