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30, 2020

5M2S的重新思考

TTQS該何去何從 -12(解決方案-4M) 

至於5M(4M加Money)的部分,倒比較沒有那麼麻煩,偏向技巧面的問題,要解決,難度相對簡單得多了,今天就來談談此部分。

首先談談人的問題。TTQS的利益關係人很多,但關鍵在於輔導顧問與評核委員,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主辦單位,雖說重要,但談不上關鍵,原因無他,企業老闆的理念決定一切,如果老闆不重視,再高的技巧與能力都英雄無用武之地。坊間流傳的笑話,對兩黨的形容是:國民黨把人才當奴才用;民進黨把奴材當人才用。一流的人才進入不入流的單位,還是難以發揮,所以人資的順位排在後面。

以現在的做法,輔導顧問的職責是在宣導TTQS理念與指導企業順利導入TTQS系統,讓企業能夠自行操作內部教育訓練。顧問的首要再於本身的宏觀面與整合能力,如果少了宏觀面,將會陷入指標或是條文的框框,咬文嚼字,結果可能輔導出一套文件體系,或是一套應付性的文件,難以成事。整合性能力不足的話,在輔導的過程,容易以偏概全,將教育訓練以功能式的職能來設計,如此一來,要達到戰略人資,可能距離太遠了。

顧問的遴選與訓練,不只在於專業的有無,正確的觀念與經驗也是挺重要的。在短短的幾次輔導過程,要協助整合系統、資源以及知識的指導,前期的訓練就凸顯其重要。以現行24小時的職前訓練,很多沒有實務經驗的顧問,要立即上場,難度自不在話下。建議職訓局,在經費許可範圍,以經驗傳承的方式,由資深顧問帶領,進行幾個個案的現場傳授(OJT),應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預算會增加,但如果效果沒有出來,再低的成本都是最貴的投資,還是以效果為重。

至於24小時的課程,並不是教導顧問TTQS知識的職前訓練,而是讓顧問把本身經驗與輔導實務,如何融入TTQS體系。如果沒有這樣的體認,那24小時的課,絕對是一個浪費。顧問必須先有一些基礎,再把自己的東西,與TTQS系統要求連結,如此的輔導,才可能達到推廣TTQS的目標。

其次是評核委員的部分,這部分的狀況恐怕不比顧問少。目前為止,委員的共識存在的偏差還是難以突破,見仁見智的現象一直存在。以一個標準化系統而言,如果存在那麼大的見解差異,對於受評核的單位而言,不只是不公平,更會扭曲標準化系統的意義。要靠訓練來降低此一現象是可行,卻要耗費龐大的資源,看起來難度高。當初把顧問與委員分流,本身有其目的性,但分流的過程考慮得不夠周詳,出現了顧問與委員間有些矛盾的現象,這是系統推動上最不該見到的問題。如果把顧問與評核重新混合,只採取迴避原則,應該可以讓評核委員也多了解系統的內涵與實務的運作,多少可以降低一點現況的困擾。

無法說誰比較重要,但顧問輔導過程,企業本身的內化過程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權。然評核委員就不是了,雖還不至於一試定終身,可是企業為了拿職訓局的補助,迎合委員的錯誤要求,那將是系統推展上的夢饜。而且錯誤了還沒有補救的機會,會一路錯下去,那就更糟了。對委員的期許,更高規格的要求是必要的,這是維持系統一致性與受尊敬的唯一之途,此方面恐怕非得從遴選做起。

至於企業人資的部分,目前的思維是用來為企業建置教育訓練體系並執行之專業職能,但這種思路很容易為企業的理念所埋沒,屆時當事人離開後又要重來一遍。建議職訓局不彷把TTQS轉換成為一種可攜帶的技巧(Portable  Skill),當成一種專業知識的傳播,學的人不一定會立即用到此一技巧,卻可以藉此擴散教育訓練的想法與系統觀念,更可以培養一些種子人員,需要時立即可以派上用場。這種人培訓多了,自然企業在需求出現時,要找合適的人也方便。就現況而言,只把資源放在申請輔導的企業身上,那只是點的培育,難以達成線、面的擴展。讓TTQS系統融入到人資的專業領域,使之成為必備的職能來看待的話,資源效率自然會有事半功倍的擴散效果,否則在政府的預算制度限制下,TTQS也只能牛步化的推展。

談完人(Man)的問題,接下來談談材料(Material)的問題。TTQS系統,材料當屬指標或是未來可能推出的條文。要發展成為一個與國際接軌的系統,條文絕對是必要。當初推動TTQS是帶著幾分測試的想法,而且已有一個ISO-10015的系統在那邊,先把系統消化再談設計,因此出現了先有指標還未有條文的現況。嚴格講,系統的指標是提供給對系統評鑑上的一個參考,不該是主角,只因整個系統推動上的種種因素,讓TTQS出現與眾不同的做法。時代背景都是原因,可是當面臨到要不要展開第二階段的生命週期S曲線的關口,這個問題還是無法迴避,國際接軌的東西是條文,不是指標。

條文是政策方向性的規定,指標是評鑑對條文滿足度的判斷尺規,是一套東西。理論上沒有指標有條文的情況下,自然會慢慢形成一套默契的東西,而演變成為指標(如ISO或是的戴明獎);相反的,只有指標沒有條文,會讓指標成為指導性的唯一,就容易走偏方,被指標綁架,目前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在此。

指標也是TTQS的重要材料之一,舊指標有很多的不盡人意的部分,職訓局預計2012年開始改成新版,是一個進步,雖還離理想是有點距離。新指標強調的是更清楚的把戰略人資刻劃出來,不只是看文件,還要確認利益關係人的認同度。另外在構面的平衡方面也做了些調整,只是還沒達到平衡的境界。到目前為止,整個指標的重心都還在計劃與設計兩個構面,但教育訓練最重要的是執行,而系統優化則要靠Review,價值呈現則看Outcome,整體的平衡度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雖有很多的委員與顧問質疑新指標的可行性與內涵,畢竟這是一個進步的里程碑,持續改善才是正道,如何讓新指標順利推展開來,也讓TTQS走入更有效的局面,是該有更好的教育訓練宣導與實施。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