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30, 2020

戰略與戰術的全面思考

TTQS該何去何從 -13(解決方案-4M)

再來談到方法(Method)的部分。對TTQS而言,方法的問題比較單純些,沒有系統問題的牽一髮動全軍的嚴重度,也大都可以透過技巧來克服的部分,問題並不是很嚴重。首先在於輔導次數的部分,TTQS設計初期,是以六次的輔導為源則,後來改成四次,因為問題太多了,加上雜音不斷,才改成目前的彈性預算。

當初的原意是希望省下兩次的費用,可以提供給更多的企業參與,結果發覺到沒有做好的結果,再多的參與都是浪費。後來又改成有一次的預評,顧問派案後再實施第一次初評,再依此訂下輔導計畫,進行輔導。由於企業本身對教育訓練的理解度參差不齊,一次的TTQS說明,一次的評核前檢核,實際上輔導的次數就只有兩次,那如何做好。

為此雖已實施彈性輔導次數的做法,但並非正式的規定,還是會受到預算的排擠效應而產生變化。個人建議,對於新申請的公司,一律以六次為原則;至於第二次以上的企業,應該對TTQS已有基本的了解,可以以四次的輔導就夠了。

對於第二次以上申請輔導的企業,也不需再進行初評等做法,那是浪費資源,又看不到任何意義。這樣的做法,才有可能讓TTQS的火花蔓延開來,不會老是燒在同一個地方。

方法方面,關於顧問與委員的共識會議,每年都有個幾次的舉行,效果卻不是很彰顯,理由安在?少了真正討論的空間,只有經驗分享難以達到課程的目標。建議以後這種場合,盡量塑造出討論的局面,讓每個人的智慧能夠被拿出來討論,而不是要去學甚麼。能當上顧問與委員,自都有其一套邏輯,重點是共識的形成與互相的火花激盪,那才是共識營的本來面目。

再來就是談到設備(Machine)的部分。除了錢的事情難搞外,還有一個相互輝映的M(衡量)可以放在一起來討論。目前為止,TTQS的推動上有些主辦單位的立場考慮,系統的評量指標以滿足預算為前提,也因此出現很多與實際上難以搭調的現象。

上課時數、輔導家數、時數等都只是手段指標,但也都只能看到此層次,其他的甚麼也沒有。有效性無法呈現的話,手段都是成本,難免會讓主計處的官僚作風抬頭。如何把TTQS的衡量指標以更科學、有用的指標來評量,是現階段職訓局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

無法衡量的東西將難以完善,是TQM強調的重點。要看到企業拿到金牌、或是銀、銅牌後的改變,絕對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事情。老闆不見得承認經營績效好是教育訓練帶來的,相對的經營績效不好也不見得是不做教育訓練的緣故,但這絕對不該是指標出不來的藉口。

TTQS系統裡,都有要求做到訓練移轉環境的建立,那不就是希望能夠結合訓練與經營績效嗎?如果要求企業如此,那本身更該也要考慮如何做到訓練移轉,從此方面著手,可以理出一些KPI才對。讓KPI呈現出TTQS帶來的效益,才有可能改變企業經營者對教育訓練的觀點,喚起國人對教育訓練的重視,否則,永遠的代工廠的名義恐怕難以卸除。(幫大陸企業代工,將來甚至其他落後國家也都有可能,那就是台灣勞工的悲哀了)

另外還有一個設備的問題,是國內企業相對做的比較有模有樣(只能以此形容,難以說好)的部分,就是資訊系統。國內企業的大頭病就是願意花大錢買系統,卻不願意花一點錢投資在人的身上,結果再好的系統都因為人的因素,讓流程難以順暢運行。或是人謀不贓,只把系統導入,有個模樣就夠了,根本談不上系統,充其量就只是個電腦程式。TIMS(Trai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意義與價值不在於存檔紀錄,而在於積累的KM與Data base的應用。如何讓教育訓練的投資成果從一點一滴的Data中,找到對企業經營最有利的方向,才是系統的意義。沒有分析與應用的系統,都只是電子檔案,不成大器。此部分建議顧問與委員,在輔導或是評核的時候,不要只看到系統就高興,好好的看系統的運用,重點在於是否有充分的分析與應用到訓練計畫、績效考核、人事晉用等,而不是統計與存檔。沒有一個好的流程來支撐,系統只是空架子,花錢心安罷了,浪費!(國內實施BSC的企業,80%以上的公司都患上此一大頭症,只見手段,不見成果)

至於指標與條文的部分,是TTQS系統的根本,不斷的優化比一次性做到完善要來得重要。2012年將導入新的指標,很多的企業(特別是已經得過獎的企業)會擔心新舊之間的差異,本身的系統是否還適用的問題,這點其實是不用太擔心的。理由有二,其一:指標的修訂並沒有動到結構性的東西,只是把一些未盡完善的部分,做些調整,使其更加完善些,對企業的辦訓,基本上不該受到影響的。其二:企業辦訓是為本身的永續經營而辦,企業經營上的一個重要機能,不是為職訓局的補助款而辦,所以應該以企業經營的獨特性為重點。系統的設計有特色,又能滿足標準化系統的需求,才是最好的教育訓練體系。

以這之前所做的新舊指標的測評過程結果來看,兩者之間並沒有特別的差異,與當初修訂過程的預期差不多。系統是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東西,原理原則才是關鍵,而非規定,否則全台灣的企業只剩下一套教育訓練辦法,那麼多的企業,該如何?預祝新指標導入順利,也建議條文的部分也該加快馬鞭的讓其上路,這才是與國際接軌的重點里程碑。

對於TTQS系統的診斷與一些看法,林林總總的寫了13篇,(還好今天不是星期五)雖說都是自己個人的看法,卻也是時呈現出諸多的待改善部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與同好共襄盛舉,協助把台灣的企業從微利與低附加價值的深淵中拉抬一把,救救台灣辛苦低薪的勞工界朋友,這才是顧問的使命。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