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31, 2020

商品化管理的工具應用

今天繼續來談談商品化管理的工具應用

商品化管理為一個整合相關機能部門的系統,因此不僅界面多而且複雜。為了提高系統運作的效率與效能,工具的運用成為必要而且重要的成功關鍵要素(KSF:Key Successful Factor)。在商品化管理系統中,常用的工具可以依工具的特性、工具的目的及工具使用的對象、目標來分類。分類與簡述如下:

一、   依工具的性質分類:

(一)     硬體工具:

商品化過程,技術發展上,如何讓研究發展的資源效率最大化,一直是技術管理努力的方向。同時商品化的主要目標之一,得到顧客的完全滿意與信任,以增大品牌黏性,品質與可靠性的確保是技術發展的重大議題。為了確保資源的效率及品質保證的信度,借助一些工具來提升商品化的效率,及驗證技術的適切性,甚或借助一些工具來提昇商品開發的廣度與深度,都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如設計上提升設計效率的CAD/CAE、創意研發用到的TRIZ、及最近發展出來的PDM與PLM系統整合工具等,解析儀器、設計驗證用試驗機器、環境實驗室等等有形化的輔助設備。

(二)     軟體工具:

商品化為一高度資源整合的活動,涉及到的介面管理(人與機器、人與人、人與規格、技術、設備及管理等等),多而且雜,如果只靠一般的功能性組織運作模式,常會產生溝通上的障礙。為使商品化活動順利進行,借重一些管理性的工具,如標準化文件書類、管理表報、系統規劃、管理流程、專案會議體、統計手法、品質管理(QC)工具等等。

二、   依工具的使用目的分類:

(一)   一般管理類工具:

商品開發流程管理為管理之工具之一,而工具之目的無非在於提昇商品開發之效率;另外,品質保証之著眼點,技術之處理過程是否合宜,問題之掌握是否確實,及技術之累積能否落實,都必須有一套簡單且有效之管理工具。以下就針對常用之管理工具做簡單介紹。

1. 提案書:

商品化牽涉到資源的投入,屬於企業策略性活動,而且每每動用的資源龐大,以風險管理的角度而言,透過一個提案的程序,可以有效的讓策略管理更加穩健。同時提案書也是企業內部功能部門間的一種介面溝通工具。

2. 時程表:

商品開發常須耗費時日,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的工具來管理複雜且多變的介面,常會一發不可收拾。將商品化依時間系列展開,明確相關項目,並設定查核點以利隨時加以查檢的工具。常見的時程管理工具有:甘特圖、要徑評核術(CPM:Critical Path Method)、計劃評核術(PERT:Project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里程碑(Mile stone)等。

3. 預算管理表:

每一個專案或商品化過程,都必須動用大筆資金,預算管理表就是用來有效管理預算的管理表報。雖依行業別有所不同,但管理重點與精神並無差別,大致分為固定、變動與資產類或依會計科目別如人事費、材料費、設備費等區分。

4. 技術活動計劃:(TAP:Technical Action Plan)

當商品開發專案開始活動時,經過業務結構展開(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製作出專案時程表。同時為確保商品化過程的順利進行,針對未來商品開發上可能發生的課題,展開先期之技術預防措施,以事前管理原則,防範未然。

5. 技術跟催表:(TAL:Technical Action List) 

TAL為一個利用5W2H(Why、What、Who、When、Where及How much、How to)管理模式之管理工具。當TAP展開後,接下來就屬於日常之跟催管理活動,專案經理如何運用管理技巧,將多且複雜的專案時程,有效的控制,確保品質、時程及成本的目標達成。類似之工具無異是一個有效且經濟的工具。

6. 問題跟催表:(PAL:Problem Action List) 

在商品開發活動中,難免會產生問題,特別是技術問題。當問題產生時,如何有效的掌握問題之重要性、內涵、性質及原因等,並針對問題發生之要因,提出解決計劃所採用之管理工具。基本上採取5W2H之架構模式,與TAP類似,唯一的差別在於前者為預測問題之解決計劃,著重於未來之課題。而後者著重於問題發生時處置,故時效性壓力常常大於其它要素。

7. 品質保證測試計劃:(QAT Plan:Quality Assurance Test Plan)

商品開發過程中,技術員之技術成長,設計階段只不過是學以致用之第一步而已,對於真正之技術突破,最大動力來源,來自試驗驗証與除虫之階段。而商品品質之提昇,品質之Design in很重要,但如何驗証則更是不易。品質保證技術員以顧客使用的立場,針對設計案設定使用條件,進行壽命與機能的驗證。除了要考慮品質的確實掌握外,投資的考量也不可或缺,以最小的測試規模來驗證產品之設計壽命,完整的計劃與部門之互動相形顯得重要且迫切。如何反應市場品質實績,不斷之改善,QAT Plan提供一個確保品質且又能累積Know How之作法。

8. 設計驗證計劃:(DVT Plan:Design Verification Test Plan)

性質與前項同,唯本項目較偏重於技術領域之確認。工程師為了確認設計案之達成度,進行設計驗證程序,一般公司均以為設計驗證為技術部門的業務範圍,技術部門自行驗證即可。殊不知設計驗證主要的目的在驗證技術的可行性,而技術的可行性涵蓋技術、成本及期限等三要素。研發管理的名言:「研發階段決定80%的品質與成本」,如果相關部門未能同步進行設計驗證,事後再來設計變更,不只時間浪費,額外的工時損失與變更成本也所費不貲。一個好的DVT plan可以事先規劃測試的人、物、金部署,及驗證的規模,最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展開內部技術移轉的活動,將有助於將來量產與行銷導入前的活動準備。

(一)     設計管理類工具:

1. 設計表:(D-Sheet:Design sheet)

技術員設計商品時,採取的原理、及理論根基等,以及創意形成的過程,均為企業的無形Know How,也是企業累積之財產,必須妥為運用。特別是創意本身極為空洞與短暫,如不有效做一整理,很快就會消失或忘記。對於技術部門而言,透過D-Sheet之運用,可以累積Know How,且有助於未來問題發生時的Debug處理。

2. 設計規範:Design Specification

由於技術越來越朝向多元化發展,跨領域的介面問題相對膨脹,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工具來幫忙,介面的問題將會拖累技術員。Design Specification就是一個建立共同之設計溝通語言的工具,對問題共有之形成,助益匪淺。

3. 設計變更:(ECN:Engineering Change Notice)

設計變更為商品開發上很難避免的後續補償措施,產生設計變更的因素很多,但以設計考慮不夠週延及設計錯誤為最多。設計變更為品質保證的一環,牽涉到相關部門的同步連動,必須依循一定的程序及適當的管制,否則很容易造成步調不一致的混亂情況。設計變更的程序一般都由要求變更的單位先提出設計變更需求(ECR:Engineering Change Request)、經過設計變更同意書(ECO:Engineering Change Order)會簽,再發行設計變更(ECN)。

4. 圖面(Drawing)

圖面為商品化過程最重要的功能性介面文件,透過圖面來連結技術、製造、供應商、行銷與售後服務等相關部門。常見的圖面有部品圖、零件圖、組立圖(Assembly Drawing)、模具圖、系統圖、造型設計圖(ID Drawing)等等。

5. 產品規格書(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產品規格書為商品化過程的最重要規範,產品規格書提供一個讓各部門溝通無礙的環境。將市場調查得來的需求(Voice of customer),轉化成為內部規格,讓技術部門之工程師得以有所依據。產品規格書內容一般包含概要、電氣或物理特性、機能、品質可靠性、使用環境、及其他服務性規範,說其為商品化的憲法也不為過。

6. 機能規格書(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機能規格書為產品規格書下的一種細部說明文件,特別針對機能性的商品,如軟體商品、Fax、Copier等等。機能規格書主要提供給軟體或韌體工程師設計上的準則。

7. 系統流程圖(System Flow chart)

商品化追求的是最佳設計,於進入量產設計之前,商品概念設計時,利用系統圖做出流程式的系統架構,用來評估如何做最好。以系統流程圖來評估品質、成本與交期的最適案。系統流程圖用得好的技術人員設計出來的商品,整體架構較具平衡感,比較不會有品質、成本、交期失衡現象。

8. 問題處理單:(P-Sheet:Problem Sheet)

商品設計的過程,每件問題發生時,都顯示出設計仍有改善的空間。將問題發生的經過與現象,即時紀錄保留原始資料,對研究開發過程之歷史見証,提供一良好之擴散效果,也可避免問題轉述的過程中,方向的偏差。同時確認是否以確實做到再發防止,二次障礙的排除。除錯(Debug)的過程對對技術的累積效果,扮演不可磨滅的價值。

9. 設計審查表:(Design Review chart)

設計審查為商品化過程,品質保證的重要管理技術。設計審查有事前審查、事後審查與書面審查三種做法。透過專家的經驗傳承,對設計案提出建議,以避免因為經驗不足所造成的設計不良情事。一般都以設計審查為階段移轉的依據,而為了追求設計審查的效率及經驗的擴散,都採取設計審查表來提建議。

10. 價值工程(VA/VE Value Analysis/Value Engineering)

價值工程為同步工程中成本設計(Cost design in)常用的工具。以V=F/C(Value = Function / Cost)的公式,加上創意管理,追求顧客使用的最大價值。同樣的成本,功能越多則價值越高;同樣的功能,成本越低價值越高。價值工程運用價值分析、機能研究、以市場導向的價值分析(MOVA:Marketing Orientation Value Analysis)來進行成本防止(Cost prevention)設計,以追求商品的最大效能。

11. 品質機能展開(QFD Quality Functional Deployment)

一種將顧客需求轉化成為設計規格的工具,以品質屋展開來轉化顧客的聲音(外部規格)成為設計規格(內部規格),也是同步工程常用的Cost及Quality design in手法。唯品質機能展開必須準備足夠的資訊,及分析的過程相當繁複,對於較大系統商品,耗費資源極為龐大,故在國內使用者不多。

12. 故障失效模式解析/缺陷樹:(FMEA/FT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ault Tree Analysis)

為可靠性管理的工具之一,可適用於商品設計、製造、售後服務、系統規劃等,用途極廣。FMEA是以最小組成部品開始,探討可能發生的潛在品質問題,及發生問題後對系統的影響度,決定優先處理順序後,預先考慮預防措施的設計,為可靠性設計的Quality design in的工具。FMEA為由最小部件溯流到系統由下往上(Bottom up)的解析品質可靠性工具,由系統組成的最小單位往上追究問題發生的可能性;而FTA則正好相反,是一種由上往下展開(Top down)的問題解析工具,利用邏輯符號與布爾代數,將龐大的系統的問題簡化,常用於故障解析(Trouble shooting)。

13.實驗計劃法:

實驗計劃法為田口工法之設計驗證技術,透過參數設計,以設計實驗來達到Quality design in的設計管理手法。為可靠性管理上相當重要的設計工法。

14.  田口工法(Taguchi Method):為田口博士所發明的研發管理技法。一般人總認為好的設計,一定要用好的材料才可能達成;但田口博士認為只要參數設計妥當,參數配合好,一般的材料也可設計出很好的產品。故又稱之為參數設計,為很多知名企業所採用。

15.  統計手法及QC手法:

商品開發過程,要有效的做好設計驗證,常以局部樣本(Sampling)來推定設計的品質。這其中就牽涉到樣本的大小及模擬的方法等,再再都必須運用統計手法。另外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也常用QC手法來幫忙解決設計上的一些問題。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