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1, 2020

電子書是系統產業

商品企劃--漫談電子書-II

電子書產業,看起來很單純,要把這個產業做起來,絕對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複雜。聽到很多人在喊著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電子書等等.....都以IT的觀點,認為台灣是IT王國,這些自然就是台灣企業的天下,這種想法其實是很幼稚與無知的。NB與PC,充其量就是一個Device,把一些現成的零組件買回來組裝起來,就是一個產品,賣給誰都一樣。只要在製造領域有優勢,成本比別人低,售價比別人低,哪管自己的利潤的紅海產業。所以為何台灣的碩士平均薪資只有三萬九,全體平均薪資只有42,400元,原因就在於台灣只會IT這樣的製造產業。

如果一個那麼好的產業,要被台灣人弄到保五保三,情何以堪!這個產業的成功與否,單純的從製造的角度來看,那未免太小兒科了。如果各位對電子書有興趣,個人建議不彷先去看看關鍵報告那部電影,那裡面的情節就隱隱約約的可以看到電子書的未來輪廓。電子書產業,比較有雲端運算的影子,是一個虛擬與實務結合的世界。

電字書的難度不在於製造技術,也非設計能力,而是一種系統整合與地球村的商業模式整合,遺憾的很,這部份剛好就是台灣產業的罩門。習慣於製造成本的殺戮做法,根本體會不到系統建置上的必要功夫與投資,如果只是靠製造的微薄利潤,要支撐一個數位文化產業系統的建制,那只能說緣木求魚。電子書是一個必須結合到關鍵零組件技術(研究與開發)、軟體與數位產業技術、系統的整合、品牌的結合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的商務模式。

電子書的複雜度有多高,今天就借用一點篇幅,把以前自己深入研究的東西拿出來跟各位分享,十年一下就過去了,可是看到電子書的一些產業發展,一點都沒有跳脫十年前個人規劃電子書的一些範圍。算是個人的思維太先進了,還是這個產業還沒有成熟?或許都可以解讀。本篇文章並不是要挑戰趨勢,而是希望一些個人的經驗對有心踏進此一領域的先進,能少走一點冤枉路,圓吾所願。

電子書產業,還是要先從那幾個領域談起,首先來談談硬體。電子書的最關鍵元件在於顯示屏,也是決定電子書的發展方向的關鍵技術。目前電子書採用的技術有很多,但不外乎兩大技術範疇。(現在顯示器的技術基本上已得到初步的解決了,不再像20年前的貧脊)一為反射型顯示技術;一為背光型顯示技術及自我發光型顯示技術。簡單介紹如下:

反射型顯示技術:顧名思義,必須有光源照射,透過反射才可以看到影像。所以在沒有光源的地方,就無法閱讀,是最接近傳統印刷媒體的技術。這種技術以膽固醇型(FMLCD:Fast Multi-stable LCD)與e-ink的(e-paper)為代表。此類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本身為影像停留的技術,只要設計得宜,可以非常的省電。而且因為屬於靜態顯示,對眼睛的傷害最小,是取代目前紙張印刷的最有利條件。省電的效果簡單打個比喻,以兩顆A3電池,大概可以看1,000本書以上。但相對的技術特性,要做到多媒體動畫的效果,就不是其強項了。

背光型顯示技術:以目前當道的TFT LCD及早一代技術的STN為主流。這種技術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是靠背光源提供光源,才可以看到顯示的畫面,如果前光源大於背光源,就無法閱讀,就如帶著Notebook在太陽光下就看不清楚影像,而且此技術的最大問題在於對眼睛的傷害。雖然我們看到的畫面好像是靜止畫面,其實那只是利用視覺暫留的效果而已,長時間閱讀這樣的影像,對眼睛的傷害有多大,到目前為止,都還無法評估出來。其次是耗電,雖然省電技術越來越進步,但不可避諱的,只要書本一打開,就必須耗電。只要耗電,就必須有電池的運作問題,充電器、充電場所等等,都是此類技術必須克服的問題。現在以STN技術來發展的企業大致已沒有了,剩下的就是TFT LCD如何突破以上的問題。(最近看到Apple的 iPad的概念就是以這種技術為基礎)當然,此類技術的最大的特色是製造技術成熟,而且在多媒體方面有其絕對的優勢。

自發光顯示屏:此技術以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OLED)為主。當初很多技術擁有者信誓旦旦的想要把TFT LED取而代之,卻在各方條件還有很多的制約下,一直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還只是停留在小尺寸的市場應用(手機為大宗)。但這或許也是個利基,因為電子書的尺寸需求,對現在TFT LCD生產線而言,有其牛刀小試的尷尬。但此技術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自發光的載體,看久了對眼睛的傷害有多大,還不是一個可以保證的人體醫學問題。OLED也有兩種技術,一為PLED(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顧名思義是在材料上有所差別。相較於OLED,在尺寸或是柔性顯示屏的應用上,似乎佔了上風,但在於可靠度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如何克服自發光對眼睛的傷害問題,將是此一技術在此領域可發揮的關鍵要素。

投射式電子書:這部分技術剛開始出現,但觀念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出現了,是利用類似投影機功能的閱讀模式。告為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彷上網路看看MIT那位印度阿三表演的技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C3H3JOtvSs&fmt=18 )很多人都為這個技術的神奇嘆為觀止。這位研究生把虛擬與實際生活連結,但關鍵技術還是在於顯示與定位兩種技術,其所用的顯示就是以微型投影器為主軸,定位則是以Mouse的技術為基礎,這兩方面應該是有心於此的產業可以好好研究的部分。至於軟體的發展,這種系統化的工夫,也是台灣工程師的弱點,原因就在於台灣的工程師被定位的太窄了,就好像一顆螺絲釘一樣,起不了大作用。(所有的系統的價值都將呈現在軟體上面,但所有的軟體都必須有硬體來運作,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是產品功能的設計與應用軟體:電子書雖然只是一個閱讀器,但要考慮到人的閱讀習慣,還是有必要開發一些使用的功能,譬如,在書本上做批註、書籤功能、跳頁閱讀、索引、筆記等等。當然將來電子書是不是要與網路連結,又是另一種思考模式,將會成了智慧型手機放大版,Apple新發表的平板電腦(iPad)基本上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影子。這部分對習慣於玩手機或是PDA的人而言,難度不高,但個人要提醒的是玩手機的人不太喜歡閱讀,閱讀的人不太喜歡玩手機,似乎有其脈絡,要由一群不看書的人設計閱讀軟體,恐怕會有很多的火花蹦出。不是壞事,或許那才是破壞性創造的概念。

格式化軟體:要把實體版的內容轉化為電子書的格式,會隨著載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就必須有一套轉換軟體。此部分問題不大,因為大致上已接近成熟的階段,就等產業規格的制定。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