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20, 2020

策略的效益-王建民效應的學習

遠景塑造與策略規劃 -VIII(策略地圖)

策略,對中國人而言,總覺得這是一種不正當的手段,是一種詐術。從歷史的演變來看,歷朝歷代都是靠參謀(軍師)來打天下,謀略是成敗的關鍵。君王對策略的依賴,有一股既愛又怕的心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各個朝代,參謀人才往往都是打下天下後的祭品,能像張良、劉伯溫的又有幾人。這種情結,讓中國人對策略產生了一種不是很尊重的態度。其實策略對一個經營的成敗,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現代社會的必要思維。

昨天台灣有很多人都為一個人祈禱,那就是王建民。個人在前幾期就已提到過,台灣人的一窩蜂與那種造神思維如果不改的話,王建民只會成為台灣人民粹下的一個祭品。王建民在所有台灣人瘋狂支持的無形壓力下,一心求好、不懂自我保護的結果,出現所有台灣運動選手都會出現的現象,就是容易運動傷害,運動生涯短的宿命。

王建民在一次為了搶救一個球,求好心切下受傷,結果一闕不振,有一種惡性循環的味道。西方的選手懂得自我保護,也懂的細水長流,但台灣的選手常常為一個莫名的使命感,犧牲運動生涯,所以職業壽命都很短。

這不是我們今天談的主題,個人想要談的是,王建民現況不佳,為何紐約洋基隊會讓他先發?這不是要冒很大的風險嗎?其實從這樣的安排來看,洋基隊真的是一支有歷史、有行銷的球隊,其策略能力值得好好學習。

在王建民低潮的時候,而且又是狀況很不穩的現況下,要讓他先發,勝算有多少?絕對是清楚的答案。那為何還甘冒此一風險?

其一,王建民有市場。紐約媒體對他有興趣;

還有一個龐大的啦啦隊--台灣隊的支持,這絕對是票房,能帶給洋基隊吸引市場的機會,但總不值得以一場球來換票房吧?

沒錯,如果只是一場球的票房,當然不值得,如果有後續效應的話,那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何樂而不為。再說洋基隊最近狀況不錯,這場球對洋基隊沒有致命的殺傷力,風險不高,而且勝算還挺高的,卻有那麼大的市場票房。王建民如果贏了,一舉兩得,讓人看到洋基隊的胸襟,讓王建民不得不感激教練給機會,台灣人又會更感激洋基隊。最重要的是買下來的投手,能夠重拾回信心的話,投資報酬率才是值得關注的。萬一失敗的話呢?以現在的勝率來看,還值得一博,這樣的算盤,如何不妥,這就是策略思考。

球員對球團而言,永遠只是一個產品。隨著時代的變化,產品會有生命周期,但球團談永續經營,所以外國球員在有價值的時候,要價高的理由在此。各取所需,球員的培養與發覺,是球團新產品開發的一環,但最後的目標就是賺錢,所以要有票房。王建民對洋基隊的價值與其說是球技,不如說是票房,因為整個台灣把洋基隊當國家代表隊了。

策略思考的重點在此,風險最小、機會最大的可能做法是甚麼。一個管理者,永遠不要抱怨資源不夠,因為沒有一家企業會覺得資源是夠的(除非是政府機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想在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沒有策略就只有硬碰硬,結果只落得兩敗俱傷,既使贏了,也精疲力盡了,焦土政策是下下策。

在拉丁文的字義來說,策略,就是戰勝敵人的方略。沒有策略就沒有勝算,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郭台銘先生三十年讓鴻海成長三萬倍,如果沒有有效的策略的話(併購),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但這樣的策略可以不斷的複製嗎?郭台銘的明天在哪裡?從他回鍋管理公司的那一刻開始,就說明他已技窮了。如果沒有新的策略思考,恐怕這就是鴻海的歷史轉戾點。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