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22, 2020

自我管理的目標

遠景塑造與策略規劃 -32(策略管理-績效管理-IV)

整個策略規劃大致已談得差不多了,從願景策略、中長期營運計畫、策略展開、年度計畫、方針展開到目標表、以及日常管理,大致上涵蓋PDCA四大領域。十多年前談這些東西,稍微粗糙了些,特別是在策略規劃的過程、中長期計畫的重點、年度營運計畫、方針展開的KPI校準重點與做法、以及KPI落實的目標表等等,應該要更細緻化才對,等把舊資料整理好,會再把這段時間沈澱的東西補上。整套策略規劃與管理的表格很多,會擇期放進來讓各位參考,希望對有需要者有所幫助。

這套格式是TQM常用的格式,績效考核分為兩部分,一為業務的績效,也就是習知的KPI部分;另外一部分為人際發展的能力,主要評核員工在組織運作上績效達成的軟實力。評核的項目會隨著考核對象層級不同,內容有所調整。MBO上面的KPI只是業務考績的部分,企業對員工的要求,應該不只是會做事而已,還要考慮到組織運作上的人際發展的部分,以朝永續發展目標前進。所以業績項目只占整體考績的一部分外,還有一些人際關係與能力(特別是未來發展淺能)的評估,也是重點。

而且此一部分的權重隨著階級越高,分數相對也提高,這意味著對於高階主管的要求是以組織運作為核心,而非以執行面的業務績效為重。執行層次在執行層的員工,中層主管的重點在管理,高階主管的重點在於組織效能。

策略管理的過程,執行到最後應該連結到績效管理,與績效考核的部分。很多人把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畫上等號,其實是有一些釐清的必要。績效管理是目標管理的核心,而績效考核只是結合人資體系,對每個員工進行的一個程序,包含在績效管理裡面。

績效管理從部門績效目標、到個人績效目標的訂定、預算的分配等等。最重要的是如何將績效與日常管理連結,讓績效的達成是靠管理而來,非靠運氣。常會在管理領域聽到這樣的對話:"景氣不好,大環境差,雖沒有達標,能夠完成80~90%的成績,也難能可貴的啦!"因為......."等等的藉口,這些都是不懂得績效管理的怪現象。

績效一旦分配到個人身上,每個人都該發展完成績效目標的行動計畫,主管依據這些行動計畫,給於必要的資源。在前面我們談過,一個好的KPI要涵蓋幾個元素,才能稱之為KPI。主要是:KPI、目標值、行動計畫、衡量公式與資料來源。

整個績效考評的步驟就在此做個簡單的介紹,首先績效管理的流程如下:

企業總體目標->部門機能戰略與目標->個人重點目標與KPI->目標確認與行動計畫->目標修訂(必要時)->期末自我評核->主管績效面談->績效確定->檢討與行動計畫及下期目標計畫

所有的永續發展觀念,都會有一個循環的影子在裡面,也就是持續改善的概念。基本上PDCA(Plan-Do-Check-Action)是TQM的核心,透過持續、不斷的改善,以追求好還要更好的理念,才可能不被時代洪流吞噬。績效管理也是如此,一期的好績效並不是企業該強調的,著眼於長遠的競爭力,才是邁向永續之門。

國內企業常常在經營者換手後出現問題,逼得老人不得不在回頭接下重擔,問題出在哪?台積電的CEO換人做看看,結果還是要由老將張董事長吃回頭草;鴻海郭先生信誓旦旦的要接班,在情況不妙的時候,還是不得不回頭;中國信託辜先生在交出棒子後,問題一籮筐,不得不再親自下海........,這些問題都是出在人力密集度不夠。一個只靠個人力量的企業,早晚會凋零的。

績效管理的目標雖是在於績效的執行,看精神卻是著眼於人才的培育,既然是人才培育,企業要的絕不是只會打仗的兵,而是要有能夠帶兵的將才,而且越多越好,密度高了以後,可以隨時接手或是換手,那才是永續之道。因此如何透過績效管理培育人才,也是重點之一。

以培育人才的角度來看績效管理,首先目標的訂定,就是培育人才的第一步。主管與部屬坐下來,經由前期績效的檢討、問題的掌握,給於適時的建議與指導。同時與部屬共同訂定目標,藉由目標的訂定過程,將公司的經營理念、戰略思維傳達下去,同時訓練部屬與主管討論目標,讓部屬有經營的參與感,是培育人才的最佳方法。

一旦目標訂定後,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透過部門內的定期會議,進行績效的管理,並給於必要的資源支援,協助部屬完成任務,更是主管的價值所在,是身為主管無可逃避的責任。訂定績效只是一天的時間,但要完成績效卻要花上半年的工夫,所以績效管理的基本功在於日常管理。

最後在期末的時候進行績效檢討。一般績效檢討的做法,都是先讓部屬自評,再由主管與部屬共同評核,此即所謂績效溝通的程序。大部分的績效考評都會有自評的程序,很多主管都以為這根本沒意義,主考權在主管手上,部屬如何評都不是重點,這樣的看法只能說主管不懂得如何培育部屬。讓部屬自我評核當期績效,是一種OJT的做法,一來培育部屬有能力判斷自己業績達成上的一些好與壞,從判斷的過程,讓部屬自行提出改善方案,這比多上幾個課都有價值。

策略規畫的部分我們就談到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教育訓練規劃與實施的部分。(ISO-10015,與TTQS)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