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y. 1, 2020

知之卻不為之的國科會

今非昔比--台灣競爭力的QBQ5

嚴長壽先生在新竹演講,說到台灣欠缺研發,是一針見血,直指台灣產業發展現況的困境。嚴先生話說了一半,這樣的說法,會讓很多人斷章取義,相信大部分的企業主都會說:『我們有研發啊!』是的,這些企業都有研發部門(研發部門是組織規劃-名詞,研發投資是戰略,是行動-經營管理的一環),特別是電子產業,但不代表有研發能力,因為大部分台灣企業都扭曲了研發的真義,把產品設計當成研發的全部,包括經濟部與國科會都是如此的想法。

R&D,是Research、Development、Design的簡稱,範圍涵蓋三大領域。基礎研究還可能談到宇宙探索與科學研究的部分,是未來型的研究,此部分基本上台灣是欠缺的(發射衛星只是跟隨而已,屬於技術開發)。Development是技術開發,最常見的就是原材料、配方或是一些製程的開發,將基礎研究出來的理論,訴諸實體化的應用價值。台灣的工研院大概就是做這塊領域,因為要看到市場性。最後才是產品開發(設計),一種系統整合技術發揮,是台灣人擅長的領域,卻也是最容易互相模仿的一塊。在台灣好的材料幾乎都仰賴歐美與日本,好的系統也都必須依靠幾個國際大廠,就是因為沒有開發這個環節的支撐,在台灣R&D的定義不是(Research & Development),而是(Reverse & Duplication),甚或是(Rework & Debug),就是欠缺研發的證明。

朱敬一先生是今天的科學園區主管交接見證人,不知聽了這段談話後,有甚麼樣的想法或是反饋。如果就是如此的默不吭聲,意味著要不就是同意,那問題可嚴重了,國科會主委如果也認為國內沒有研發,卻看不到任何動作,是無能為力還是不為

如果不認同,卻沒有在必要的時刻,提出一些正確的看法,是無能,更可能是為五斗米折腰的行政團隊特質。台灣本來就沒有研發,包括工研院在內,都只是做研發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卻把研發兩個字掛在嘴上,才會造成今天產業微利,無法吸引優秀人才的困境。(戰略的放大鏡效應)

研發不是一個機能,而是一個系統科學,除了專業以外,還需要很多的配合,這剛好是台灣的弱項。台灣人最驕傲的是機能性很強,卻系統觀卻很弱,以至於很多的事情,在某個領域有其一套,跨了領域就不知如何是好。產品開發也好,技術開發也罷,基礎研究更需要系統思考,才可能有好的結果。

台灣沒有研發除了是整體對研發的錯誤認知外,台灣也從來沒有教育這種人才與頭腦。少了研發的頭腦與素養,腦海裡裝的都只是技術的一部分,市面上看不到的東西,自然無從下手(常聽到工程師在設計過程,交付不了產出,會說一句話:「市面上找不到這種零件啊!」)。一旦別人研究出一些基礎後,工研院就會著手開發,然後順勢將技術移轉出去,研究團隊自己當老闆,這就是工研院沾沾自喜的CEO製造所的概念,卻是用了公帑,肥了個人的假公濟私的行為,整體社會並沒有因為工研院的開發而受惠。

從以前傳真機用的關鍵零部件CIS,到今天的太陽能或是LED等等,都是同樣的模式。股王是因為用了台灣老百姓納稅的錢堆壘出來的,而不是真正企業投入研發而創造的,所以壽命都不長(一代開發,企業成立後總不能再賴著用納稅人的錢從工研院輸送技術了吧!那就是典型的圖利他人,須知工研院研究出來的技術,是國人都可以分享的成果,使用者付費,就是不該只給某個團體),接下去的研發就斷層了。

最近坊間出了一本書--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談到台灣經濟的困境,也談到薪資無法調高的緣由等等,其中談到某些部分就有研發這個議題的影子。十年後的世界,20年後的技術,看到杜邦的200年中長期計畫,對台灣人而言,那是天方夜譚,卻是不爭的事實,一個企業憑甚麼提出未來兩百年的經營計畫,那就是遠見與願景

其實台灣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老闆不相信員工,特別是電子產業。幾家檯面上數一數二的龍頭公司,工程師不能知道成本結構,理由是怕工程師洩漏成本機密;把業務切割得很細,員工只能懂一小部分的機能,就是不希望員工完全了解系統(結果就只是瞎子摸象,沒有系統觀的產品設計)。當然理由很充分,怕技術被帶走,這又是台灣沒有創新技術的最主要證據之一(最後忙碌與負責Debug的就只能是主管來做-工程師不懂!)。

Xerox、IBM這些國際大廠對員工的培育,就是恨不得員工多了解系統。這些公司沒有員工離職嗎?多得很,這些公司是被挖腳的對象企業,那為何還如此大方?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自己有能力開發技術,帶走的永遠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是過期的。就像人力資源管理一樣,只要自己有能力培育人才,根本就不怕人才被挖腳,該怕的是自己沒能力培養人才,一個走人就要地震一段時間。

以前擁有一個技術,可以吃香喝辣的風光一、二十年,甚至更長。現在技術生命週期,短到像熱褲一樣,甚至還有曇花一現的現象。抱殘守缺的結果,就是守著骨董技術放不下手,慢慢地步入經驗陷阱的困境。有人對PC還是懷著憧憬,樂觀不是壞事,卻不能過度,否則常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不用太悲觀,那會扼殺人類的潛能,只是世界很公平,沒有投入就不可能有產出,技術是靠研發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沒有速成班。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