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y. 1, 2020

成功讓戰略觀微觀化?

今非昔比--台灣競爭力的QBQ6

這幾個禮拜的台灣新聞版面,都被洪仲丘的案子給佔據了,一拖就是一個月快過去了。重要嗎?當然重要,一個主張人權的地方,自然要讓每個人的人權得以伸張,這才是追求的目的。遺憾的是,焦點容易被模糊,而且最後主張人權的,基本上就是踐踏人權的一堆人

從被害者的家屬立場來看,傷痛是自然,也值得為其抱不平。問題是過了這段時間,事情發展已不再是聲張正義的問題,一堆的婉君,一堆的義務律師,打著正義的旗幟,卻糟蹋了人權的本意,只是為了發聲。今天早上從新聞中聽到,軍事檢查處將於今天發表偵查終結的記者會,死者家屬的代表人,洪家小姐講了一句話:『如果起訴的內容或是懲罰的對象不是家屬所期待的,會考慮還要繼續抗爭。』

這句話說明了,理性已消失,真相難大白,因為只要結果不符合家屬所願,那就遠永無法澄清事實,家屬心目中的一把尺已定了所有的底線,如此的結果,焦點自然難以釐清,這也是人權主張者最容易陷入的迷思--「失焦」。強調人權,強調真相,卻以一個先入為主的觀點為底線,自然難見真相。要怪誰,國防部是咎由自取,軍紀蕩然無存已非一日之寒,利益關係脣齒相依,是軍中出事的主因。重點是早上受難家屬的一席話,對追求事情真相的目的,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讓事情陷入更大的漩渦,這就是管理上常見的模糊焦點(SA:Situation Analysis)的範圍。最後肥了那幾位大律師,名利雙收。(當然,回頭看來,也肥了檯面上的那位!難怪當初卯足了勁支援...)

為何無法用理性的方式來探討?國防部的顢頇是讓人失去信心的主因,一堆人推波助瀾也是讓事件模糊焦點的幫兇。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太多的不合理,問題是有誰能大破大立?這就是歷史定位,卻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沒有人會感激的,包括兩造。

今天的頭條新聞就是昨天由蕭前副總統主持的『關鍵時刻2013-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看到一堆的菁英為台灣經濟把脈,也聽到一堆的聲音,兩稅合一、擴大公共建設、擺脫內耗(這部分最讓人難以接受,兩造吵架,就是都有錯,上位者錯的成分高…莫名其妙的邏輯,完全不談是非,早晚會回力球效應出現)、......就好像一堆盲人在瞎子摸象,拼湊一個經濟藍圖,會有效嗎?個人遲疑。

特別是經建會主委管中閔這位大博士提到的,把電視關掉拚經濟,真不知身為國家經建最高策劃單位主管,對台灣經濟『懣』的原因了解多少?主張不調漲基本工資的是他,工資上漲就沒有競爭力的論點很經典,卻很八卦,因為沒有價值觀。不久他會成為郭台銘先生破口大罵的對象,因為電視機沒人買了!

經濟部長張家祝先生提到,中小企業擴版圖,靠科技????台灣有科技嗎?中小企業有研發嗎?工研院只忙著培養CEO人才,還談甚麼研究發展?經部部長大概還沒進入狀況,台灣最需要投資的科技不是股票行情,而是基礎紮根的技術,如原材料開發等等....可惜這部分在位者看不到績效,自然無人願意長期耕耘,這就是民主做不到的部分(四年一檢驗)。

一整天下來,看來洋洋灑灑的一大堆建議案,要不就是本來就有的舊瓶新裝,要不就是一些陳腔濫調,更有趣的是,主管機關的主事者提出的建議案,都帶著一句話:「希望地方政府多支持.....」,這是甚麼邏輯?交通部長葉匡時提到這樣的建議,讓人難以理解,有建設地方政府不支持的嗎?還是中央政府以高高在上的觀點推建設,沒有與地方利益掛勾,所造成的衝突?葉教授當教授時,見解卓越,創意十足,上了位子後,似乎走了樣了!(官場文化)如果中央政府施政與地方政府各自為政,那是台灣的不幸,錯絕非地方而已,中央的溝通能力欠缺也是主因。

錢復先生提到,台灣喊了自由化已喊了25年,卻還在原地踏步,這才是根本之問題(QBQ)。如果這樣的答案都提不出,就只看到一堆新的建議方案,看來又是等25年後再來開個會吧!藍綠惡鬥也是一些教授提出的觀點,確實,這是問題之一,問題這也是台灣人最想要的部分,有陣頭的豐富元素,有大尾鱸鰻的草根,還有艋舺的戰鬥性格,如何停止?

第三件大事應該是宏達電的法說,提到第三季可能會虧錢的問題了!一家本來是天之驕子的企業,股價一 度飆到1,200元天價,現在已快到高檔時的十分之一了,問題就是那麼單純嗎?是不難,只是沒有人看到QBQ,一個沒有毛利的企業,要做品牌,品牌價值被銷管費用給吞噬掉,重點是沒有使用者感受到那份銷管費用帶來的價值度。這是施家將調教出來品牌創造結論,如出一轍,與宏X公司的情況幾乎殊途同歸。學氣功只要看老師的模樣,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未來。看到品牌大師的企業,也可以知道調教出來的企業的未來,一個以製造思維創造的品牌,最後自然又回到成本的問題上了。

是技術、產品、市場行銷、或是經營者的問題....似乎現在看到的就是成本結構過高,帶來的毛利率偏低,加上銷管費用吃掉利潤。如果這是個正確的方向,研發階段決定80%的成本,工程師DFX的觀念有嗎?相信以周CEO的霸氣,這部分是不屑一顧的。創造品牌談成本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做投資,而不是以成本來競價,這又是製造思維的產物,如何轉型成功,忘掉以前的輝煌代工戰績是關鍵。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產品無法說話,沒有訂價能力,只能隨波逐流的削價求售,毛利如何出來?

有人認為造型設計方面花了太多錢,這些觀點很表面,造型設計是一家企業與市場接軌最重要的元素,意味著企業對市場的品味掌握度,是很值得花費的一個投資,重點是做對了嗎?這種人才一直以來就是台灣的弱項,幾乎沒有人在培育。台灣人被島國心態所主導,心胸打不開,難以看到世界的萬花筒,要做出滿足世界上的需求的設計,難度自然很高。

SONY的設計團隊是採取聯合國兵團(Discovery專輯介紹過),就是希望能做出滿足各國文化品味的產品。然文化的融合,必須花錢、花時間來淬鍊,這是習慣於製造領域的台灣企業無法體會的(強調標準化、同質化)。人才培育,上銀卓永董事長提出的建議有此一項,但培育人才還只是停留於依賴職訓局每年區區九十五萬元的補助,這就叫人才培育?果然銀行界出身的很有財務槓桿思維。

口號式的建議,只見曇花一現的爽,掌握QBQ才是關鍵。不要多,其中只要拿出一項,好好地提出解決方案,才有進展的可能。很難,沒當過官的人不知道(就是管仲閔先生當中研院院士時,每次都電主計處的預測不準,現在自己上了火線,才知道為官難為),問題是官場文化就是阻礙進步的高牆,因為官場文化沒有QBQ,加上在台灣只重視機會財的社會,經驗值凌駕一切,官大學問大的文化自然難以突破了。

歷史三國因,是坊間一本有趣的小說,卻很像當今世道。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官場文化,這些人都以官自居,自然不把民當顧客來看待。本來有很多立意良善的措施,卻在實施的過程,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與聽我的就沒錯的心態,讓很多不必要的小事成了有心人的題材。這些談話性節目,培養出來過江之鯽的名嘴,不都是政府官員製造出來的培訓機會?服貿協定、國民年金、資本利得稅.....等等,如出一轍,馬先生卻依然故我,是問題的核心。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