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27, 2020

消除企業的職能隱性貧血症

重新定義的人才力(MI,T)-執行變革-IV 儲備職能的重要性(隱藏性貧血症)

您是否有以下的三種現象:

  1. 走一點小路就會覺得氣喘?
  2. 很容易感到疲累?
  3. 早上起床很不舒服(累)?

如果有這幾種現象,那就代表已出現貧血的症狀了。去醫院檢查血紅素,發覺到都還在正常的範圍內,那又為什麼會有以上的三種現象出現?這是一種叫做隱藏性貧血的症狀,表面數字都OK,就是會出現症狀。

大家都知道貧血就是血紅素不足的原因,血液中血紅素是負責搬運氧氣的機能,如果血紅素不夠,氧氣量就無法充分供給到各個器官,心臟還是繼續運作,氧氣不足,就會出現氣喘、疲累等症狀。那為何檢驗的數據都OK?是不是科學出了問題?非也!這是有原因的。

血紅素最主要的成分為鐵質,鐵質在人的身體內部,會有兩種形式出現,一種為運行鐵質,另一種為儲存鐵質。運行鐵質就是血紅素負責攜帶到各器官的養氣,而儲存鐵質平常儲存於肝臟與脾臟,備用。一旦當運行鐵質不夠的時候,身體機制會主動地釋放出儲存鐵質,讓血紅素有足夠的量以攜帶提供身體各器官所需的氧氣。這個時候檢驗出來的血紅素含量都沒有問題,其實身體內部的總含量已不夠了,這種現象就是隱藏性貧血。所以檢驗沒問題,卻總會出現上述的三種症狀,可能就是此種症狀。

突然間話題轉到醫學常識,想必各位也會嚇一跳吧!我不學醫,自然不懂醫,班門弄斧,只是發現到這個醫學常識與企業經營有很大的雷同,原來大自然是一個生態,有其自然法則,組織也不例外。

這陣子談企業變革,談MI,T,很多人會不以為然,特別像台灣的A+B公司。自大、無知,把社會資源丟到腳底踐踏,還在那邊喊政府給的奶水不足,難怪台灣會出現痛苦指數節節攀升的問題。企業是否有以下的三種現象,但表面上都沒有問題,各種經濟指標似乎都還好,就是總覺得已不如以前的那種活力與效率?諸君可以自己評看看,為自己做個自我體檢,也算是另一種健康心態。

  1. 不再如以前一樣,好像很多的業務都不再很順利,業績的推動總有事倍功半之嘆?
  2. 組織老是有一堆內部擺不平的事情,做起事來,總是有難以推動的感嘆?
  3. 看不到一點朝氣,似乎每個人都只是像機器人一樣,日復一日地照著SOP行事如儀,組織瀰漫著Early sickness(早上一條蟲)的氣氛?

如果答案是Yes,那意味著公司已經貧血了。沒有啊!我司的業務進展還可以,業績指標也都差強人意,過得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如果是這樣,您不覺得與上面談到的隱藏性貧血症狀很相近,這就是組織隱藏性貧血症候群。

組織運作與人的器官一樣,靠的是各部門(器官)的有效配合,各司所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血液(部門的職能)。組織職能也有幾類,一類叫做專業職能,另一類稱之核心職能,還有管理職能。這是以屬性來稱呼,但如果以人體機能來看待,就是執行職能與儲備職能兩類。在績效管理上,立即與已經運用於業績執行的能力是顯性的執行職能。另外為了應付未來發展,或者組織不時之需,必須儲備的職能卻往往被忽略。這部分可以檢視看看:

  1. 公司內部有個人員離職,是否工作銜接會不受影響,立即上手?
  2. 公司有新的業務需求出現時,是否有就是少了一個人的感嘆?(人很多,就是少了一個人才)
  3. 公司隨著業務成長,越來越有力不從心之嘆,業務推動越來越不容易,以前可以的事情,怎麼突然間都不靈光了?

這些現象就是凸顯組織的儲備職能不足,執行職能不斷的流失與老化(細胞與血液會老化,自然淘汰,所以需要隨時補充新血),需要儲備職能來補充或是滿足隨時的策略需求。可惜的是,組織的人才與能力培育,連當前的都不培育了,遑論談未來的儲備職能!就只被一個預算的大帽子扣住了。

TTQS強調的是儲備能力(能力資本的儲備),支撐企業成長與永續必要的職能,必須兩者兼顧。可惜的是,職訓局在顧問的遴選與運用上出了問題,追求的KPI的錯誤導向,已失去原來的使命願景目標。加上承辦單位的無知,以為只要給鐵質,企業的問題就會解決,一廂情願的做法,慢慢已出現隱藏性貧血的症狀了。(想想連一個基礎的訓練都無法讓學員理解TTQS是何物,只會引導學員如何做評核準備,本身的錯誤還不夠嚴重嗎?)

組織為了避免隱藏性貧血的出現,教育訓練體系與制度的健全與否,是關鍵。很多人會持著另一種論點,培育了那麼多的職能,績效還是很好,儲備職能還用不上,那不是也是浪費嗎?(邏輯上這種企業不存在,因為人才儲備本來就該與願景策略目標相配合,是經營需求的能力儲備,根本不可能會讓其閒置,只怕不足)

非也,會培育人才,儲備能力資本,但不會有效運用能力的話,那只是積累了一堆的負擔,最後還是會成為組織的沉痾。會培育還要會用(採、用、育、留的人資戰略),這也就是TTQS強調的教訓訓練移轉的重點,也是目前台灣教育訓練制度上最弱的一環。

最近幫一家知名企業辦訓,看了好心酸,曾經叱吒風雲的企業,在領導人換手後,從雲端到谷底。企業從一年賺個幾十億到虧幾十億,讓人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之嘆。個人看法不是如此,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訓練的理念大幅的改變所帶來的結果。

這家企業以前內部教育訓練有完整的一套體系,依據需求來辦訓,預算不是問題(年度千萬預算是很正常,經營層重視也支持)。現在只落得依靠職訓局區區不到百萬的補助經費,辦起訓來,自然只能能選擇性的實施。只因為沒錢辦事,結果學習型組織文化已完全破滅,再也看不到那句話的影子(訓練很貴,但無知道的代價更高),這就是少了儲備職能,老的血紅素不斷地消耗,形成的組織貧血症。

台灣整體大環境也是一樣,主計長向下修正九次的GDP成長,提到台灣經濟是貧血式的穩定成長(一句不想得罪人,卻得罪所有的人的廢話,這就是官員的可憐),他大概不知道這就是台灣人才凋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施振榮先生說台灣沒有人才斷層的危機,這大概是最不負責任的人提到的一句話。如果台灣沒有人才斷層危機,那為何張忠謀、郭台銘退不下來?為何一個虧損連連的企業董事長下不了台(李焜耀)?又為何財經找不出人才?台商回流,製造主管還夠用嗎?為何只能夠靠廉價勞工?企業只會嘆沒有優秀人力(是沒錢請高手,還是沒高手才低薪?)卻從不談生產力低落的元兇(不會用人才).....

施振榮對台灣的IT產業貢獻卓越,卻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因為一個同質化的無性繁殖,讓關係企業都出現無法跳脫的隱藏性貧血症。台灣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人才斷層,少了儲備職能的概念,才會讓教育訓練只靠職訓局每年區區的幾億元的奶水。百萬家企業就只靠區區年度幾億元的職訓經費(以台灣企業家數一百萬計,職訓局每年花在教育訓練補助款項大約是14億元,平均下來,每家企業接受的補助款項也不過每年一千四百塊,如何辦訓?),如何培育出必要的能力?行政院有誰關心過,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天下最悲之最!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