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25, 2020

教育訓練的意義

漫談培訓無用論(寫於2016/4/21)

“企業都開始利用內部講師了,講師這個行業是不是要消失了?”

“企業領導對於企業內培訓,總認為是沒有用的活動!”

“企業都不知道該培訓甚麼才好,主管總認為培訓沒有用!”

………

最近常常會聽到類似的聲音,好像是企業培訓講師的末日,真的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不”,只是會出現這樣的聲音,也不全然是不懂或是誤解層次的問題,企管諮詢公司的不專業,講師的濫竽充數,劣幣驅逐良幣效應,與企業辦訓的方法、理念也都有關係,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回歸到企業培訓的本質--企業培訓的目的是甚麼?才是核心關鍵議題。

曾經聽過一個大陸年輕人,學會了引導技術(最近在兩岸很熱門,有自認為是培訓界的葵花寶典的感覺),大言不慚的在網路上提到,只要給他半天的引導培訓,可以抵得過以往企業培訓半年的功夫……看了那篇簡訊,只能說佛曰不可說,足足笑了半天的時間無法停歇,這就是大陸年輕講師的代表,也是企業培訓無用論的元兇…!

引導、創新、行動學習大概是大陸最近最熱門的話題,好像不懂引導的人基本上就Out了!沒有創新能力的人,已無法再立足於大陸市場了!行動學習讓傳統學習走進墳墓…一股似是而非的論點充斥,加上網路世界的無責任言語特質,讓管理界的氛圍一下子亂了調子。有人激昂、有人悲情、也有人嗤之以鼻、更有人當寶似的抱著睡覺……這樣的現象不利於社會教育的發展。希望藉此機會就此議題,拋磚引玉,來聊聊創新與引導的一些面相,讓網路的無理性世界,有個更負責任的發展。

在教育訓練領域,為了有效性的提升,教育心理學者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諸如哈佛大學最有名的個案研討(Case study)、有一陣子強調OJT(On Job Training)的教練(Coaching)、傳統的講授(Lecture)、透過實際體驗的拓展學習、隨著互聯網盛行衍生出來的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引導(Facilitation)、情境學習、以及組織內部自我啟發的知識學習(K/M)等等…,不一而足,到底哪種方法好呢?這可能又牽涉到門派之分了,還是避免等級化來討論,可能會平和些。

不管哪種方法,都只是工具而已,為了達成目標,選擇最適合的方法,是教育訓練規劃的重點之一。選擇工具,以目的與目標的達成來規劃,追求學習的有效性。條條道路通羅馬,水路、航空或是陸路都可以達到目的地,就看其他條件的搭配。

任何工具都是經過心理學家經過縝密、完整的研究與設計,都有其理論根基,重點是為何用此方法?目的不夠明確的話(Why?),只見手段滿天飛,自然無法與目標結合,非期待的產出,是最貴的成本。

教育訓練的有效性,必須出自目的性,方得以訂出目標,也才有條件談方法論。這些過程都沒有,談哪種方法好,只能說對教育訓練的認知太淺了。嚴苛一點的,可以說是不懂教育訓練的表象吧!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