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26, 2022

Sustainability SCM for ESG & 2030SDGs

2022-3-26

最近看到坊間熱門的議題,永續供應鏈(Sustainability SCM)以及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正如火如荼地搬上檯面被討論,大有世界將從此改變,氣候變遷問題即將解決的氣勢。花點時間仔細看了幾個節目與直播視頻,有點失望,都還只停留在一個觀念性宣導的層次。一堆人磨刀霍霍的想要發一筆ESG的機會財,對於ESG的真正意義,反倒被忽視了。(http://www.anthony-liaw.com/446667708)官方、媒體、公益團體、研究單位、企業、消費者,都還莫衷一是,好像只要「說出」認同ESG理念,就是好公司的感覺,這就是台灣人對ESG的認知嗎?台灣(包括產官學研)真的理解ESG的必要性與意義嗎?這些事非做不可的道理在哪裡?知道該如何做嗎?要如何導入與執行?~~~等等。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到底為什麼?看看經理人雜誌的這篇報導,多麼讓人難過的一個調查報告數字,表面化的問題,將會是ESG推動上最大的阻礙。

ESG這個議題,對任何一家企業而言,不做則以,一旦啟動,就停不下來,而且也絕非一兩年就可以看到成效的。是一條不歸路,也是一條通往永續必經之途。這個議題如果沒有一開始就做對,將來看到的,盡都是成本與漫無目標的投資。對於習慣於淺盤文化的台灣企業,要打持久戰,難度太高了。屆時將會出現很多怪現象,例如:美化報表、代制作報表行業、檢驗護航或是代檢驗等等的新商業模式的出現,也不會很奇怪。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一直都是台灣企業引以為傲的彈性應變能力。對於ESG這個議題來說,將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值得三思。

「Busy do nothing!」應該是台灣政府的寫照,以不變應萬變,綠能政策還只停留在打高空,很多企業有心想要導入,卻不知該如何是好,政府並沒有給企業一個明確的方向。

最近聽到很多人報考ESG認證,感覺氣氛上似乎有進展的趨勢,遺憾的是這些人很快就換工作。回到企業不知該如何導入,或是在企業內得不到支持,無從切入議題本身。難以承受雙重壓力之下,選擇換跑道。這也難怪,認證單位對ESG的真正意義是不是很清楚,或只是拿了國外的資料翻譯,自然無法了解該如何導入與導入的目標如何設定與執行了。

今天就來談談ROI of Sustainability(ROI: Return Of Investment),與ESG的實踐,以落地的觀點,來接地氣,讓ESG在台灣生根發芽。

這種需要長期抗戰的議題,絕不是上面一句話,或是找一個專案經理人就可以搞定的決策模式。ESG要成功,必須從三個層面切入,分別是:「組織」、「文化」與「技術」。願景、戰略、目標的揭露,加上強而有力的經營團隊負責推動,是組織邁向永續途上的首要。這麼一個艱鉅的任務,沒有強有力的技術與創新來實踐,朝著範疇一、二、三(Scope -I,II,III),一步一步往前推進,可能只會看到有沒有買綠電的程度而已,難以成事。這兩方面的任務,前者需要組織結構的改變,與文化的貫徹與淬煉,從人才選用,能力庫存,用才與績效管理、留才等人力資源戰略的再定位,才可能看到ROI的浮現。

坊間的認證,只是教導如何計算碳足跡,與ESG的基礎概念。而企業也是趕時髦買個綠電,都只能說應付了事,談不上ESG的實踐。如果買綠電就是ESG,那大企業肯定就是優勢,問題是能源耗用的降低或是廢棄物的減少,是否有具體的投資?才是重點,否則只會把有限資源邊緣化罷了!

就以經濟部自從2015年從日本大力引進的物質流成本管理模式MFCA(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來看,推動了七年了,連這樣一套可以幫企業省錢的管理方法,都尚且推得如此辛苦,何況是要長期花錢的ESG!前途會如何?難以預料。有具體的實踐方法,可以看到賺錢的曙光,台灣企業才可能投入。

打秋風,富麗堂皇的口號,只會削弱台灣人對永續供應鏈管理的信心。注1(110年為止,只有49家企業接受輔導,七年總效益累積6.8億台幣。如果這是一套可以幫忙企業省錢的方法,為何一路走得如此辛苦?個人有機會去聽過一次說明會,發覺到負責單位對MFCA的精神沒有充分掌握,只在手段裡做文章,效果才會如此的不彰顯)

ESG的實踐,是需要有完整步驟。流程怎麼走?跟著流程,思考企業的必要性與策略,此時最忌諱的就是打著社會公益團體,扣著愛地球的帽子,行其無端霸凌的事實。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又只能拿大刀揮灑,無濟於事,企業要的是可行的方案。

ESG的實踐,可以分幾個層面來討論。這種議題完全靠政府來推動,成功機率很低,畢竟不是十萬火急的議題。靠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力量,反倒是有效的途徑,問題是大企業是否有此認識--CSR。歐美國家名牌企業,集合產業的力量,成立了一個GASA(Global Alignment Supplier Association)聯盟,成員內涵蓋企業與公益團體都有。這樣的策略聯盟的出現,相對的也建立一個進入門檻,形成另一種非貿易競爭力。

GASA聯盟針對聯合國2030 SDGs (UNFCCC)的目標,主動提出承諾,對應未來十年的減碳目標。透過GASA聯盟合作夥伴的推動,對供應鏈進行全方位的ESG戰略展開,形成一個永續供應鏈管理的網路,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做法。

沒有繁文縟節,少了一堆評鑑的成本與作假的機會,供應鏈管理提升到永續經營的層次,更重要的是實踐於日常的經營管理上,自然會得到效果。

歐美國家以品牌為主,台灣企業則代工為多,台灣企業的供應鏈主導能力相對薄弱,但並非不可為,否則將又是一堆的認證與評鑑,只有創造了評鑑與認證單位的商業模式,反而把減碳的目標與如何做的部份給忽略。

以GASA聯盟的做法為標竿,台灣企業就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避免落入到評鑑的胡同,否則最後又將是ISO-9000/2000的翻版。得到ISO認證又如何?表面化與作假的經營比比皆是,輔導單位上至SGS,下至個人工作室,只是把ISO當生財器具而已。企業在ESG減碳議題上,不能只談成本,應該列為永續戰略與資源的競賽,做到企業社會責任,又可以看到永續的投資報酬率,這才是成功關鍵要素。

整個ESG的大專案,聯合國已經訂下2030的大目標,接下來的是各個國家政府的官方承諾。台灣目前為止都還只懸在半空中,沒有具體的政策方向,對國內企業而言,非常的不利。2030很快就要到了,該如何做?有什麼資源可加以運用,專業的輔導單位又在哪~~等等?這些如果沒有定案,加上很多公益團體想要分這杯羹,卻又不是完全的掌握政策方向,將會製造另一個混亂局面。

就如幾年前政府提出把燃煤鍋爐換成燃燒煤油,企業配合政策脫了一層皮。沒過幾年,政策又改為燃燒天然氣,企業又必須花一筆錢進行技改。哪一天天然氣又出了狀況,要企業買綠電~~~,這樣缺乏前瞻性的政策,對企業來說,簡直就是騷擾。政策明確,訂出里程碑與目標,是政府興利與便民的責任。

至於評鑑與認證的環節,並非如此緊迫,只靠認證與評鑑,改變不了事實。滿足評鑑與認證,什麼都沒有改變之下,挑明的就是花錢買證書。做好環保是需要靠創新與技術,才可能看到未來的ROI。可惜評鑑與認證的餅太迷人了,讓很多單位忘了初衷。其實也不能怪這些單位,還不知道該如何做的前提下,也只能先把門檻築高吧!公益團體最重要的是成立專業團隊,針對有需要的企業,進行全方位的輔導。政府投入必要的資源,建立公共議題平台,協助企業轉型。(TTQS的做法有很多的參考性,可以斟酌)

銀行受到國際壓力的趨勢,對於投資與放款,都希望與ESG掛勾,這是一個很先進的思維,重點是難道企業不賺錢也無所謂嗎?ESG的三支箭,首要在經濟利益,否則一切免談。銀行可以幫忙的地方相對有限,透過跨業合作的力量,間接的協助客戶成長,反倒有其正面價值。

而最重要的是企業本身,必須先把企業的CSR思索清楚(雖然現在幾乎大部份的企業都有CSR report,只要仔細翻內容看看,可能很多是買來的吧!內容千篇一律)。明確企業的永續發展方針,才可能展開ESG戰略。主要的步驟簡單說明如下:

  1. 經營面:企業ESG願景與策略目標的揭露。
  2. 管理面:選定2030 SDGs的重點指標,訂出五或十年中長期目標與主要指標的里程碑與計劃藍圖。
  3. 技術面:組織調整,培養跨機能的經營團隊(SMT:Senior Management Team),接受正規的ESG專業訓練,在組織內負責推動ESG,以及對外輔導供應鏈廠商。並成立供應商輔導小組,成員應該涵蓋採購、製造技術、品質保證與品質管理、計劃、業務、以及技術。
  4. 供應商:永續供應鏈的戰略與願景揭露,訂下目標,開始向供應鏈推展。
  5. 展開供應鏈的ESG評鑑與推動,讓商業模式與ESG的成果掛鉤。(此時第三方的協助是有效的手段)
  6. 展開供應商輔導與行動計畫,必要的數位化投資。

甲、供應商的人力資源發展(HRD)戰略(願景、目標與戰略)

乙、供應商(T1、T2、T3~~~)SMT的建立

丙、戰略目標與行動計畫展開

丁、Alignment與輔導

戊、數據即時管理與ESG成果掌握

  1. 日常管理與稽核,定期檢討,轉動PDCA(Plan, Do, Check ,Action)的輪子。(包括永續供應鏈的成果發表,標竿學習等等)

這些議題,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當仁不讓的責任。身為國內最專業的採購與供應鏈管理協會,當會加速培育團隊,累積能量,為產業提供最佳的永續供應鏈標竿。

本期先就主要的ESG推動步驟提出,下期將展開實踐上的基本做法。永續供應鏈對企業而言,就像一個轉型的過程,特別是經營團隊的建立與HRD的戰略能力提升。說永續供應鏈的成功關鍵要素(KSF: Key Success Factory)在HRD(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戰略也不為過。相信很多的單位都還不知道,HRD在永續供應鏈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與關鍵。

協會將帶給會員更多新的永續供應鏈訊息與國際趨勢,協助產業應變。任何會員的聲音,都是協會進步的動力,希望大家多提問,讓台灣的永續供應鏈加速起來。謝謝!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