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Jul. 25, 2022

永續不是便宜的自助餐

2020-7-25

SSCM的第三支柱子,將CSR融入到採購環境,主要重點有三:

  1. 環境保護/CSR融入採購環節,情報的提供與更新
  2. 與T1的關係建立
  3. 統一規則/基準的適用

與供應商直接對接的單位,自然以採購為主,Co2的數據收集,從採購的環節來執行,是最直接與方便的途徑。同時,在採購的環節,明確企業的節能減碳目的與目標,策定相關的計畫,將公司內部的ESG活動指引 (ESG Guideline),往供應鏈上的供應商推展,也是一個有效與必要的途徑。

可以從很多國際大企業的永續供應鏈的做法得到啟示,如IBM、adidas、Walmart、Fuji Xerox等等,這些國際大企業,從第一手的T1著手,再往上流供應商推進,在降低GHG議題方面,有顯著的效果。這些企業的經營績效毋庸置疑,主要是利用其國際網路的影響力,經過不斷的調適,持續改善的結果,方有今天輝煌的成果。

綠色採購已不再侷限於GHG的議題,將CSR融入到採購環節,在SSCM的活動上,供應商遴選基準內,加入CSR議題就可見一斑。

現在國際大廠主要的做法,將供應商遴選基準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

  1. 選定基準-I:ISO-140XX的認證、可以提供Co2數據、企業有CSR推動的組織。
  2. 選定基準-II:已導入簡易型的環境管理系統(ISO-14001)。
  3. 選定基準-III:環境管理基準尚未導入。

透過這樣的採購活動,改變供應商的配合態度,往上游推進,是解決氣候變遷的最有效的方法。很多企業或許會說,我們導入ISO-14001已經n年了~~~。這絕對同意,問題是導入了ISO-14001的具體成果是什麼,企業的謊話能力變得更圓滿嗎?垃圾有減量嗎?員工的環保意識有提升了嗎?對於三個資源分類的桶子,是否覺得礙眼了?~~~表面化是中國人的特質之一,不利於良心公益活動的推動。

IBM這家百年老店,在2010年4月以Global supply Chain 為對象,摸索新的永續供應鏈管理的架構,發表了新的管理系統。針對國際上有直接交易的T1供應商,賦予CSR以及環境面的責任,以期達到Green Purchasing的目標。

IBM其實從1970年就開始推動供應商的環境保護議題,1990年出現ISO-14001後,推薦供應商導入此一環保系統不遺餘力。IBM也是 GHG Protocal/Scope-3基準推動的參與企業之一,即便如此,都還是感慨Co2 數據的收集,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方法,很辛苦。

adidas從2011年開始,推動WCS(World Class Supplier)的永續供應鏈政策(SSCM),從T1開始往T2/T3推進,十年有成,成效斐然,證明Greer Purchasing的永續觀點,是有市場的。

上圖是日產汽車在2008年建立的Green Pruchasing 體制,明確地提供指引,讓推動的目標具體化,這些都是台灣企業必須面對的議題,可是卻沒看到企業有這些的動作,是在等解決方案嗎?

「排放係數」:用電量1KWH等於多少Co2的排放,重油1l的耗用,等於多少Co2排放的換算基準,冷氣開一個小時的Co2排放量等等。一般電力公司或是政府相關機構會定期提供這些資訊才對。以台電的立場來說,不同的發電模式,自然「排放係數」不該一樣,這點就麻煩了。如果以平均值來看,那又失去準確度與真實性,無法滿足Co2管理的意義。但要分開來計,根本不可能。理論上政府機構於推出「溫室氣體法」上,就應該提供相關的「排放係數」才對,只是正確性與參考性是否充分,那就有待企業的多方驗證。這個部分世界各國都有其「排放係數」的制定方式,莫衷一是,要統一一個基準,可能還需假以時日吧!

東南亞除了日本,每年認真地發表相關的資訊,也有一堆的研討會,碳盤查的計算方式也隨時更新,在GHG Protocal/Scope-3的議題上,相對成熟,問題不大。

台灣國發會在2022-4月發布2050淨零政策後,在許多政商合作下,「碳盤查管理師」或是「技術員」的認證課程,雨後春筍的出現(綠色和平、KP&G、永續基金會、Mr.ESG、最近生產力中心也開始培訓一堆人才,準備大展身手了。 台灣坊間還有很多的企管公司,居然以收費一、二十萬元,就可以幫企業製作一份ESG report,看來台灣ESG的ISO化已出現了,大概這些公司的ESG目標是那份Report吧!也就是應付金管會的規定,而非碳盤查。可憐國發會與金管會的一堆鴕鳥(不用「群」是因為「群」代表有生命,「堆」是無生命的單位),以為每家上市櫃的企業都有了ESG Report,就代表台灣的ESG做到位了,很有現在政府的味道-可以騙就騙到底。)碳盤查的品質如何?尚有待觀察,「排放係數」這類的資訊發佈,可能就不好說!畢竟公家機構的嗅覺就是遲鈍了些。

至於東南亞各國,台灣的後工廠,這些國家在此方面的基礎建設或是意識上,都還存在很大的鴻溝,要做到提供Co2的條件,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台灣企業在此議題上的另一個不利的要素。政府只談南向,不談Co2,毋需多勉強,只是要台灣企業提出完整的Scope-3的數據,可能就自求多福。

其實要求供應商提出Co2資訊,還會面臨到的另一個非貿易障礙,就是企業的營業機密問題。畢竟充分揭露Co2的耗用狀況,無疑的是把生產資訊的透明化,對很多傳統產業而言,是不願,也不想揭露的資訊。

這麼一說,對於ESG這個議題不能抱著太樂觀的想法的道理也該明白了吧?、認證發照太簡單了,只要有個從政府機構退下來的人加持,生意接不完,有效與否?不在認證討論範圍,畢竟只是為了應付政策的規定,如何製作ESG report。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