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ug. 2, 2022

ESG的供應鏈管理還是幼稚園

2022-8-2

台灣從1980年代的代工開始,依靠勞動力,賺到微薄的利潤,只因為那只是最單純的加工技術,賺到的都是辛苦的微利。 慢慢的發展到21世紀,從代工條件走進到有能力設計的ODM事業,都還只是技術追隨者。

而這次ESG的供應鏈管理,對全世界來說,都是還在摸索當中,算是都還處在起跑線上,對台灣企業而言,應該算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事件,可以與國際大廠共同來追逐ESG的偉大目標。即使如國際大廠IBM,也是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才有了一點成就,這是絕好時機,對台灣企業來說。

如果這一波機會,台灣企業還是如以往一樣,只想貪小便宜,等著別人衝鋒陷陣,在後面撿便宜,結果一定是很難想像的慘。既然有了這樣的一個機會,把幾十年累積的外匯,投資於對地球最有價值的活動,才是台灣企業該有的世界觀。

IBM2010年4月經過一番摸索,發布新的供應商管理系統,在整個IBM Global Net-work中,以直接交往的T1為對象,以企業責任(特別強調環境面的企業責任)為目標,建立的管理系統,主要是明確化企業的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將環境保護的議題,設定數值化的目標(Goal),作為績效管理的指標,公諸於世。

這個計畫是Scope-3範圍中的T1為對象,以合約上最容易使力的位置來發揮影響力。換句話說,也就是取得一手精度最高數據的T1著手最容易,也容易促成雙方對於削減碳排放的共識。在Scope-3的標準中,有一項目標-促進供應鏈的協同作業(SCM engagement),也是重點之一。

IBM透過全球90個國家,有28,000的T1供應商,Walmart的Case也不惶多論,透過這種影響力龐大的中心廠的請求,供應商要說「No」也不容易吧!不運用法令制度的要求,也是可以透過商業模式上非正式標準的運作發揮效果。

IBM以及Walmart這樣的大公司以外,日本也有很多國際化企業開始執行綠色採購,也頗見成果。這些公司針對供應商管理,從評選的標準中,設計融入環境面的基準,還提供自行制作的操作指引,讓供應商易於遵守,成功案例很多。

為何不談台灣企業的成功案例?不是不想談,實在沒有什麼好談的,因為看了很多案例,都還只是表面工夫,還看不到真正的減碳的具體措施,或只是微不足道的淨灘等活動。譬如有公司成立了永續長職位,以為這就是在執行ESG。很想請教這家企業,ESG的最高責任者是誰?永續長?還是董事長?永續長的業務範圍又涵蓋哪些,永續的精神是E或是S還是G?排序如何定位?企業永續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使命願景與中長期策略,而這些策略除了經濟發展的策略外,「E與S」是應該包含在整體永續策略之內的,不該是公司內有兩套策略,那是行不通的經營策略,資源本來就有限,何況這是大專案-變革。當然,或這個職位只是以碳盤查與制作報告為職責的部門,那就另當別論?只要看組織規劃,就可以了解企業的ESG戰略是玩真的?或只是應付。

金管會的一紙命令,所有上市櫃的企業,都要提出ESG Report,結果呢?這與國內也有很類似的能源管理法令,只要用電量超過一定規定KW的企業,企業必須設置能源管理員一職,還要經過認證。結果呢?每家企業都派人受訓,也拿到證照,但做出的報告,只看到美化報表,一份複製性很高的報告。這還是有法源規定的要求,尚且不過如此,沒看到任何節約能源的措施,只是應付性的設置一個空職位,這就是國內企業的通病。這次的ESG Report,真的很讓人擔心又是另一個能源管理案例的複製,台灣政府的做事風格,就是製造法令利多,讓特定人士多一些賺錢機會。X續基金會,X色和平基金會等推動ESG碳盤查規劃師的認證單位,可能要更名為碳盤查美化報表師,或許比較貼切實際。

想想,隨著新法令的不斷出現,企業就要無限制地增加職位-如:勞工衛生管理師、能源管理師、一堆的專業管理認證人員,還有一堆的委員會,現在再加上碳盤查管理師,未來還可能需要更多的職位的出現。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那是夢靨,不是社會正義,只是滿足政府機構無能力的官僚體系的應付措施,可是企業永續是以賺錢為前提的啊!

這種現象,再過一陣子(可能一到兩年)當供應商開始叫著受不了,要提高售價時,企業如何應對?換廠商嘛?拭目以待,結果如何不用多說。2030 SDGs本就是一個希望成為動力而不認為會達到的矛盾目標,如果電子(手機)產品(Apple帶頭)不斷的推陳出新,用了最高檔的晶片,花費最多的水資源與能源,浪費更多的產品生命週期的碳足跡(產品壽命縮短,製造大量的電子廢棄物,LCA一定不好看),再來談節能減碳,那不是目標矛盾是什麼?對於Apple來說,G得到的是一百分,S與E在意的又有幾人?花點錢就可以擺平,一句令下,TSMC就會逼政府製造更多污染的綠電(砍森林來蓋太陽能電廠)來爭取代工機會,這是地球降低一度C的可能嗎?

個人並不是反對ESG,而是沒有對策與創新的ESG,只是空包彈。2030 SDGs這樣的大專案,是整個的球的事情,範疇之大絕非一個國家政府就可以搞定的,也非只是砸錢就可以城市的,投資、創信、技術樣樣不可缺,重點是政府與企業做了什麼?沒有創意與技術,難以做到一個充滿矛盾的高級大目標。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