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ug. 15, 2022

ESG策略不該隨風起舞

2022-8-15

想做好ESG,第一個難題就是從何開始?三個維度的比率該如何配置?目標又該如何訂定?

台灣政府很天才,口口聲聲協助中小企業轉型,以台灣中小企業的規模來說,2050淨零的目標,只是聊備一格,根本沒有目標必達的可能。ESG是個全球的轉型大專案,缺乏特別的策略支持,難以看見成效,最後了不起也只是虛應一招。

用這樣的邏輯來判斷,ESG很多基礎功,是更需要加把勁了。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要像國際大廠一樣,大手筆投資,訂下高度目標,是不可能的任務。一些大企業有其條件做好ESG的戰略,卻又不知如何下手,不得其法。即使政府或是國際單位,法規越訂越嚴,也只是逼著企業走偏方-美化報表。不管怎麼說,要把ESG目標做好,ESG策略規劃是成功關鍵要素(KSF)。

邏輯上來說,以平衡計分卡的精神來考量,最好就是平均分配。但感覺又怪怪的,畢竟氣候變遷是現在最關注的議題啊!把資源分散到企業社會責任或是公司治理上,環保的議題就少了力道,不會是好點子吧?

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線性思考。平衡計分卡之所以會出現,也就是因為以往企業都太關注財務指標,把其他客戶、流程與成長都慢慢給犧牲掉了,結果支撐財務指標的條件慢慢鬆動,直到組織倒了下去才悔不當初。

2030 SDGs也是一樣,如果不是工業革命,商業模式追求快速成長的肆虐之下,地球也不會如此快速地受到擠壓。是商業追求無限制的成長,帶來地球環境的破壞。如果沒有全面的思考,很快就會打回原型,回到原點。這三個維度是需要全面考量,平衡發展,才有可能看到成效的。

看到國外的很多單位,做了很多看似豐功偉業的大動作,仔細看看,整個重心還是放在E的部分,結果會如何?碳交易成了電子產業外的另一股機會財,與幾十年前紡織業的額度買賣又有何差異?只是出現特權份子賺起機會財,結果會如何?拭目以待,個人認為碳交易只是短視發展。國內更不用說,大部分的辦法與資料都是抄自國外,自然提不出自己的主張。接下去碳交易、報表提供、第三方認證,將會成為國內的最大服務業市場,問題是這麼做,GHG會因此有所改變嗎?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