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ug. 17, 2022

無法賺錢的規定都是苛政,對地球的補償,也必須有方法

2022-8-17

看到國際上的知名大企業,在聯合國訂下2030 SDGs時,就紛紛聯合成立聯盟,設下高難度的目標,如GASA等,為未來的商業模式設下門檻。洞察先機,前瞻思維,都不足以表達對這些企業高瞻遠矚的敬意。要達到2030 SDGs的目標,絕非一般的專案得以擺平的。看似瘋狂,在一片觀望聲中,立下了標竿的局面。

反觀台灣,中小企業為主流的產業環境,佔了總家數的98.93%的1,548,835家,這些企業以往都不以環保為理念,只顧賺錢,垃圾量是世界排行榜上有名的國家,連企業社會責任都只是聊備一格。現在突然訂了一個如此大的目標,2050淨零,試問,這要訂下多高的目標方得以達標(離2030年只剩下七年了,台灣的家庭廢棄物的減量,效果絕對不會比中小企業的效果差,TEF:Total Environment Friendly是當務之急)?可能沒人這麼想吧!畢竟國際上對於ESG議題,還是充滿了疑慮與觀望氣息的國家還是很多。

台灣政府與很多單位,都把焦點放在關注E的部分,S有很多是表面應付,至於G,普遍關注的是賺錢與否,而不是那麼長遠的風險管理與公司的永續,看起來無可厚非,其實是問題重重,要把SDGs做好,G還是最關鍵的部分,畢竟資源夠,才有動力,而不是靠政府的補貼,那是糖衣。

曾經看過一篇國際上的報導:「Scope-3」行得通嗎?這個議題著實讓很多有心人士忿忿不平,卻也不安。果然莫衷一是的說法與無法訂定國際標準,讓巴黎協定的會員國,在2018年不得不將Scope-1,2,3改為六個Category,但問題解決了嗎?才正要開始,如果各國都以E為焦點的話,這個議題就成立了。還是老話一句,要解決2030 SDGs的目標,三個維度的平衡發展,是必要也唯一的解決方案。(可惜國發會天才的認為只要把E做出來,就會達標,都不想想這是要花多少錢的專案啊!無利可圖又何來商業模式?)

G的切入,首要的議題就是人資管理,從人才管理、能力庫存、教育訓練體系到用人,每一個環節都無法迴避。人才管理牽涉到接班人計畫(這是永續經營的不變議題,卻是關乎百年與否的關鍵),不是一個人接班,是任何人離開公司,營運都不會受到影響的組織力。看似簡單,卻是中小企業的罩門,一億以下,200人以下的企業,人資很難發揮機能價值,這個規模的企業,人事權還是控制在老闆一個人的手上,很多目標就難以施展開來。

問題是ESG這麼大的轉型專案,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只是簡單的訓練就可以達到的,想要自辦課程有時連如何辦都不知道,畢竟這個議題太新了,而且還未定型。任何一個專案的行動計畫,需要的人才往往就是少一位,該如何是好?把人力資源機能先建立起來,要玩ESG才有本錢的。

那人力資源管理應該有哪些指標來評斷是否與ESG戰略結合?首先是願景策略規劃、其次是經營團隊的條件、接下來是人資戰略與教育訓練體系與教育訓練宗旨,由這幾個面向拉出KPI難度很高,卻也是考驗第三方驗證者是否有此能耐的試煉石。看了幾個ESG碳盤查的評估網站,幾乎都沒有人有這個維度的指標,是不懂?還是不敢?耐人尋味!

這個部分的評估,基本上重心應該放在體系的健全與否,也是判斷一個經營者對組織投入ESG的真正態度與高度。連這個願景策略目標都付之闕如,卻大口談碳盤查,不覺得可笑嗎?連個PIC(Person In Charge)都沒有,行動計畫又如何訂定與追蹤?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