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ug. 26, 2022

人均耗用能源的標竿指標

2022-8-26

以人均耗用量來訂定ESG的指標,可以很客觀地進行標竿比較,公司與公司間,產業與產業間,組織規模間的標竿,甚至個人間的標竿。譬如:人均生產力是經營管理上,最直接有效的效率評估指標,簡單明暸。像這張範例一樣,每個指標都該有類似的Road Map,才可能展開行動計畫。

要提醒的是ESG涵蓋三個維度,不要都被E給搶走鋒頭了。如果用「單位營收的能源耗用量」做為KPI,也是一種很棒的方法,既可以評估經濟與能源的關聯問題,又能評估價值鏈,畢竟人類為了經濟成長,不自覺的糟蹋了本身居住地,這個指標應該可以判斷經濟發展的價值性存在與否。如「每萬元營收的能源耗用」(況且不同地方的能源成本並不一致,也可以藉此作為能源定價的一個機制),這與物流ESG管理的碳排放的KPI一樣,以每千公里(距離)噸(重量)的能源耗用量的概念異曲同工,不要只陷入單一維度的管理,那會像台灣的現況一樣,只為了滿足法規,而不是在救地球。

談ISO-14001的話,企業內部最簡單的一個指標,就是每人的垃圾產生量(Kg/人月)。連這個指標都無法做到的企業,要對外說已開始實施ESG轉型,可以讓人信服嗎?除了政府機構,只要有報表即可,哪怕內容是複製-貼上也無所謂,公務員就是依法行事,只管有沒有,不管對與錯,企業是萬萬不該有此想法的。

國際規範以碳排放量為稽核目標,存在很大的問題,那是一種包裹式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做假的。至少就出現碳權交易的商業模式了吧!碳權如果可以買賣,那只是製造更多的特權,而不是在節能減碳,只要能賺錢,就像四十年前台灣的紡織業,只要有配額,不用工作,就可以賺大錢,這種不公平的商業行為,基本上違反2030 SDGs的公平交易原則,也無助於地球減少一度C的努力。(到時這些碳權公司,可能都要先到台大國發所鍍個金,拿個學位才可以執業吧!世上又將多出一種行業-八大以外的第九特權)

ESG以碳排放量的計算方式絕對有盲點,譬如:台積電計劃導入紫光製程,2025年估計用電量將會占台灣總體發電量的12.5%。到時要如何處理?買綠電,台灣的太陽能電池廠已都被台積電搜刮了。(不管是否真綠電,還是瞟綠,污染的部分由政府出面擋住,全民承擔,用電讓台積電得好處,否則過不了關。以台積電的規模是不可能美化報表,但政府可以做的。)

以產值佔GDP的7.31%,耗電量卻佔12.5%,能源效率相當的不合乎SDGs的目標需求,是很不環保的產業,也是高污染的產業。水資源也是耗用量最大的產業,但TSMC卻是護國神山,沒有TSMC行政院可能要關門囉。所以說ESG本身充滿了矛盾,地球被破壞是每個人一點一滴造成的,翻轉地球就必須從翻轉個人開始做起,力量才會顯現。

地球降低一度C就這麼難嗎?說難很難,說不難,也就是這麼一回事,只是從法律著手的結果,最後反而變複雜了。要做好ESG的最根本的作法,是從消費者著手,就這麼簡單,卻也是最難的。在馬斯洛的層級理論上,一個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的地方,這種道理很容易溝通,對於一個未達「馬斯洛層級理論」的地方,要讓消費者懂得ESG的重要性,那就好比要川普不選總統一樣,不可能!

最近聽到很多採購為了ESG以及2030 SDGs而苦惱,不知該如何下手。稍微整理一下,先把綠色採購的範圍定義清楚,接下來一步步的把KPI抽出,直接套用,希望能對企業在ESG的議題上,避免走冤枉路,也多少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